源于对“新华”的热爱,我携领青葱岁月,坚定毅然地跨上了“新华专列”,“新华”承载的厚重“历史”,一帧帧记录波澜壮阔革命历程的印记也就在我的眼前展开——从1937年顺势而生,到如今已经独占鳌头,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从1939年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作为最基层一名保持初心积极融入“新华”的斗士,正昂首阔步地奔走在“新华”征程路上,与新华文轩在“为党”“为国”“为民”“为生”的大道上同行,此时此刻,我更应该退去青涩,浸润“新华历史”、汲取“新华精神”、涵养“新华素养”、担当“新华使命”、贡献“新华策略”。

站在“新华积淀”之上,找准“融盘支点”。1937年,第一批“老新华人”肩负着印刷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的重任,从延安生根出发,在敌对势力的围追堵截下,仍坚持印刷、扛鼎前行,不断破除一道道险关隘口,不断团结更多的仁人志士,终将新华书店开满中华大地,让党的理论与知识传播到神州大地、让党的思想在同胞的心中深深扎根,大家团结奋斗,一致对外,共同迎接、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几十年来,传承红色基因的新华书店担负党和国家重要文献、政治读物、马列著作和中小学教材的发行工作,在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的努力下,新华书店发展成为遍布城乡的“文化地标”和几代中国人的“精神粮仓”;2005年,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巴蜀大地应运而生,这颗耀眼的新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走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引领着文化时代的先锋潮流。作为“新一代”的我,将不断学习“新华精神”,接续革命伟力,主动对标“新华好人”“新华标兵”“新华先锋”的高标准、硬要求,站稳站好每一班“新华岗”,争做新一代新华人标兵榜样;积极对标新华文轩的整体规划,永葆奋进之心、常发奋蹄之力,科学处理工学矛盾,充分发挥才学智慧,全面融入集团的“发展大盘”;坚持事无巨细、落地有声,高远跳入集团的“业务争先全盘”,积极参加集团各项业务、业绩覆面扩点、提质增效,在新时代战鼓催征中,努力成为基层乃至集团的中流砥柱、沐光而行。

请战“新华争创”之项,投入“千钧之力”。回首而盼,从我咿呀学语之时看见新华书店人头攒动,到拾级而上徜徉书海发现新华书店卷帙浩繁,再到初出茅庐步入岗位惊叹新华文轩日新月异。5年履职新华的“独特”经历,历久弥新的新华文化滋养着我不断成长,一代又一代“新华前辈”的精神鼓舞着我不断奋进,更提醒着我时刻保持着激扬起昂扬向上的斗志。5年来,我一直坚持请缨前往一线,克服了“疫情”期间的困难,顶住了夏日限电、教材重审给文轩人“课前到书”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更是步步解决自身面临的工作困难。在市场开拓渠道少、众多主客观因素阻滞、工作方式亟待转变、万源公司人力欠缺的情况下,我在万源市的分管联系片区每年配送各类教材20万套册、各类教辅资料20万套,绝对保证了所有学生开学用新书;我还积极对接巴山云海及秦巴劳动实践基地等相关企业(部门)洽谈达成合作项目10余场、涉及资金100万元,成功为万源莘莘学子打造出研学实践去处;积极争取资助援助万源市中小学生50名、涉及资金10万元,“新华文轩”获得了更多群众的口碑。成绩已为过往,未来更为可贵,我将会学习芸芸新华人,全力以赴拓新域,勤奋勤俭增新量。

默念“新华基层”之短,谏言“触底反弹”。在我这名“新人”和社会同行心里,“新华文化”根深叶茂、“新华领域”几近完美,深思反问,身为基层新华人,是否能够沾沾自喜?是否能够躺在“新华前辈”的成绩上故步自封?恍惚间,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恍然大悟,新时代的“新华人”,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该想想工作举措是否与时俱进?工作业务标准是否达到巅峰?前辈不忘初心、为国为民的情怀是否淡化?前路漫漫,需慎独慎行,今后我将俯身沉入“新华讲堂”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能力更强、目光更远;将贴近各行各业,找准大众所需,开具“新华良方”,不断拓宽市场覆盖面和经营范围;将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积极建设“优学优教 文轩优选”,为基层学校解决资料旧、资料少的困境,让更多师生受益;将立足岗位,不断探索“网络+”与“线下跑”的工作模式,切实融入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获取更多社会受众;将转变延伸拓展工作触角,不断建设“文轩助民”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和民生幸福贡献文轩力量。

彼方尚有荣光在,我又何惧“蜀道难”,因为初心如磐,所以不惧山高路远,因为执着信念,所以无畏前路漫漫。我会怀着“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心,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秉着“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初心,以高标准踩准每一步,以严要求踩实每一步,扛起时代赋予我的使命,矢志扎根,坚定不渝,用实干担当的行动彰显初心,以奋斗进取的姿态践行使命,以创新的精神谱写“新华篇章”,让“文轩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披荆斩棘,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