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9月,当我第一次踏入新华文轩武胜书店的大门,暖黄的灯光下,油墨的清香与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那一刻,我不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文轩紧紧相连,更不会想到,这片充满书香的天地,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我与无数同仁成长的沃土,见证着文轩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初入文轩,我是一名普通的书店营业员。整理书架时,我总能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武胜县乡镇分布广,留守儿童多,许多孩子为了一本教辅资料,要辗转几公里到县城购买。记得有个初三学生,为了找一套中考冲刺模拟卷,在书架间反复徘徊。当时这套资料已售罄,我立即联系周边门店、对接出版社。三天后,当我把崭新的试卷送到孩子手中时,他攥着书的手指微微发抖:“姐姐,谢谢,我一定好好考!”这件事让我深刻明白,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书籍,更是孩子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希望。如今,我们开通了云店配送服务,手机下单次日达,让乡镇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拥抱知识。我知道,这一刻,我们承载的是无数乡村家庭的期盼。

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我也悄然完成着自我蜕变。公司系统的业务培训、行业交流活动,像打开一扇扇窗:从图书分类学的严谨逻辑,到儿童心理学的细腻洞察;从文化产业创新案例的剖析,到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的策略……这些知识的滋养,让我从青涩的店员一步步成长为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发展的店长。更珍贵的是,书店这座“知识磁场”,让我结识了各行各业热爱阅读的朋友。退休教师分享古籍修复的匠心故事,返乡创业青年探讨乡村振兴的书籍需求,学生家长交流亲子教育的困惑与心得。每一次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都重塑着我的认知边界,让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知识的浸润中愈发丰盈。

2020年,我成为武胜书店店长,这份责任让我更坚定地将文轩精神融入每一项工作。寒暑假是书店最热闹的时候,玻璃门外蝉鸣声声,店内却静谧安宁——孩子们或倚着书架,或席地而坐,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专注的侧脸上,那画面,是我作为文轩人最骄傲的勋章。一批批孩子从这里出发,带着知识的力量考入理想学府,他们的故事成为我们文轩人激励更多孩子勇敢追梦的鲜活教材与精神灯塔。

去年暑假,我注意到一个总坐在角落的初中女孩。她总是翻着同一本青春文学书,却很少真正阅读,眼神游离,书页半天没翻过一页。我主动递上一杯温水,从书中的故事聊起,慢慢敲开了她的心门。原来,作为留守儿童的她,正经历着校园社交的困惑和成绩下滑的焦虑。此后的半个月,我每天抽出时间陪她阅读、谈心,推荐心理学书籍帮她疏解情绪,用教辅资料为她查漏补缺。当她告知我她已考入理想的高中时,我更加坚信:文轩人手中的,不仅是书籍,更是照亮心灵的火种。

近年来,武胜书店积极投身地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文轩精神。在农家书屋图书补配工作中,我们走遍全县23个乡镇,根据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精心挑选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在“阅读助振兴”活动中,我们组织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增进感情;开展读书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激发村民的阅读兴趣。起初,活动的参与人数并不多,村民们对阅读的热情也不高,但我们没有气馁。一次活动效果不好,就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再次举办。经过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农家书屋,爱上了阅读。看着村民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获得快乐,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文轩精神、推广全民阅读的决心。与县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特别开设“留守儿童阅读专场”,让书香温暖每一颗孤独的心灵。这些工作不仅收获了村民与孩子们的笑脸,更让我感受到社会对文化工作者的尊重,我深知,这份职业赋予我们的,是传递知识的崇高使命,更是被社会需要的价值感。

二十载风雨兼程,文轩精神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无数个温暖的瞬间。从为孩子找一本书的执着,到搭建知识桥梁的坚守;从守护少年心灵的微光,到点亮乡村文化的星火,一代又一代文轩人用“锲而不舍”的信念,在时代浪潮中深耕文化传播。而我,作为武胜书店的一员,既是文轩精神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未来,我愿继续做文化的摆渡人,让墨香飘得更远,让文轩精神在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