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新华书店改制浪潮席卷全国,当新华文轩的旗帜在巴蜀大地冉冉升起时,我凭着面试A+、笔试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核,以遂宁地区第一批文轩人的身份,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记得入职那天,我在遂宁书城入职登记表上郑重签下名字时,窗外梧桐树如棉絮般的种子正随风起舞,仿佛预示着未来二十年与文轩共舞的锦绣年华。

2007年春天,在紫藤花攀上遂宁老城墙的时节,我转岗为遂宁中心店策划。我在工作笔记扉页写下:让每本书遇见它的读者。这简单的话语,成为我二十年如一日的职业信条。在文轩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行业新知,从图书陈列的黄金视线到读者动线设计,从传统营销到体验式服务,文轩给予我的不仅是平台,更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养成。

2008年奥运年的夏天,我们在学生读物区策划我的奥运主场——五子棋争霸赛,让棋盘上的黑白子与书架上的文字产生奇妙共鸣。一位小选手赛后的话让我记忆犹新:这盘棋让我记住的不只是胜负,还有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的经典名句。这次活动让我初次尝到创意营销的喜悦。
    2011年与移动公司合作的文轩童书节成为重要转折点,当144部儿童手机发放一空,家长为领取儿童手机而精心挑选的童书最终成为孩子枕边温暖的故事时光。我顿悟了跨界营销不是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找到阅读需求生活需求的黄金交叉点的真谛。那年六一,少儿图书销售同比增长43.48%,比这份亮眼的销售数据更珍贵的是我们悄然在无数家庭中埋下了阅读的种子,也让阅读的芬芳浸润了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2015 年启动的 文轩姐姐讲故事 项目,在遂宁书城扎根萌芽。次年六一,我们带着书香走进移动公司,牵手助成长,欢乐庆六一主题活动让童真与阅读碰撞出绚烂火花,这个开创性的深度阅读服务案例随即被总部列为全省推广典范。

此后创新的书海寻宝活动更将阅读体验推向新高度,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在书架间穿梭,彼此会心一笑的瞬间,让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笔下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的哲思跃然眼前。当孩子们欢呼书店比游乐场还好玩时,我看到了阅读推广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快乐的发现。当参与人数从40人突破到百人时,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家长们在活动反馈表中写下的孩子第一次主动要求来书店的惊喜。我们深知,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也是最纯真的阅读之爱在生根发芽。

2017年诞生的我是朗读者活动,全年共开展196场,参与人数超1200人,让不同代际的阅读需求都能找到栖息枝头。65岁的张老师带领的银发诵读团,让微信群成为中老年读者的精神家园。她说的这里比老年大学更让我觉得被看见,让我明白实体书店的温度无可替代。

2020 年疫情骤临之际,我们创新推出的 窗口服务 微信群购书模式,让书店化身为特殊时期的精神灯塔。读者那句文字成了我的第二层防护,让我深刻感悟到文化服务的厚重力量——它不仅是锦上添花的温暖慰藉,还是雪中送炭的心灵支撑,更是困境中托举希望的精神臂膀。

 2023年推出的书店研学项目,孩子们在我是文轩小店长体验中提出的给每本书写读者推荐语让我惊喜,让我看到了新一代原生读者的诞生。

2024年打造的遂州书院,将图书分类与本土文化场景相结合,老读者们对着《遂宁县志》老照片的热烈讨论更让我动容。这些瞬间印证了:实体书店的温度,永远无法被算法取代。

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当年读书会的小读者,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文化体验课。他说:这里的空气都带着故事的味道。这句话道出了书店的真谛——我们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城市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在续写着社区的精神史诗。

2025年的夏天,站在文轩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依然保持着晨光中擦拭书架的习惯。这简单的动作,是对文化的敬畏,也是对初心的坚守。下一个二十年,或许就在某个孩子踮脚抽书的瞬间,悄然开启。

当新的文轩人接过接力棒时,让我们继续以书为舟,以爱为桨,在时代的洪流中,共谱文轩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