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墨痕晕染开来,2009年的夏天,我带着一丝懵懂与满心憧憬,叩开了新华文轩绵阳书城的大门,成为了卖场中一名平凡的理书人。那时的我,每日默默穿梭于浩瀚书海,指尖掠过无数书脊,拂去微尘,抚平书页的微卷,调整角度,将散落各处的书归回原位。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责任与耐心的重要性。

2011年,在领导的推荐下,我成了公司第一批“文轩姐姐”。给小朋友讲故事的过程中,现场状况百出!设备突然没声了、小朋友突然哭了、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这些都逼着我快速反应。怎么用几句话安抚情绪?怎么把突发状况变成小插曲甚至笑点?怎么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复杂问题?这些实战经验,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临场发挥能力和沟通技巧。为了当好“文轩姐姐”,我得深挖绘本,思考怎么讲才有趣。这个过程激发了我很多创意点子。作为“文轩姐姐”,我成了连接不同部门的“小枢纽”,必须主动去沟通、去争取资源、去协调细节还要和卖场同事协调场地时间,这大幅提升了我的跨部门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在其他项目合作中也更得心应手。

2020年初,疫情像一盆冷水,猝不及防地浇在了实体书店头上。一夜之间,热闹的卖场变得空空荡荡,大门紧闭,只有消毒水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看着静默的书架和几乎归零的销售数据,同事们都焦急了起来,尤其是开学季的教材教辅,孩子们在家等着用,我们干着急。这时,书城领导第一时间喊出了“服务不断档,书香不断线”。这给了我们方向和底气。大家迅速拧成一股绳,开始“自救”。建立起了数个微信群,在朋友圈里发布。住得近的同事主动当起“配送员”,开着自己的车,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送。我们普通员工更是“全员客服”,在读者群里解答咨询、处理订单,戴着口罩和手套穿梭在书架中帮读者找寻书籍。虽然外面是冷的,但大家的心是热的,劲儿是往一处使的——“我们文轩人,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

2022年,绵阳书城接到第一笔“阅读空间打造”的业务,当领导安排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负责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别说设计思路了,就连从哪儿下手都不知道。阅读室该是什么样?要放什么书?桌椅怎么摆?灯光怎么弄?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缠在脑子里。硬着头皮上,只能到处“偷师学艺”:到轩客会学习人家的布局和细节;在网上疯狂搜“小型阅读空间设计”“单位阅读角案例”……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与甲方负责人沟通了一次又一次,厚着脸皮从成都请来了公司的设计师,总算有了得到甲方认可的方案。真正动手布置那几天,感觉自己像个包工头兼搬运工。看着那个曾经无从下手的“毛坯房”,一点点变成有书、有光、有舒适角落的阅读室,心里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

2023年底,内部竞聘的机遇之窗开启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忐忑与期望一同递交。通过竞聘担任了绵阳市公司政企服务部策划方向客户经理一职。岗位转换的挑战,如骤然加重的书页般压下。策划案初稿如一片散乱无序的字符,思路僵滞在屏幕上,我反复修改却总难达意。无数次在网上搜索别人的策划方案;无数次向公司其他地区的策划同事请教,教我写文案、做预算、对接合作方。慢慢地在策划这片土壤中站稳。

2024年,绵阳书城面临改造。被任命为绵阳书城改造升级项目的主要活动策划人时,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巨大的压力就实实在在压在了肩膀上。这两场活动,一头一尾,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与期望,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从闭店活动的策划安排,到联系本地媒体报道,从闭店印章的自主设计到文创商家的实体考察,每一步都亲力亲为生怕出现岔子。在开业的前一周,书城现场还是个大工地!施工收尾、清洁开荒、设备调试、图书上架……所有环节都在抢时间。作为活动策划,我的舞台、动线、设备点位全都依赖场地条件,而场地每天都在变!方案几乎一天一调,那种“脚不着地”的焦虑感,至今难忘。与公司营销部的对接、“绵young艺文生活节”的启动仪式、作家嘉宾的行程对接与接待、线下媒体与网络媒体宣传的节奏把控……千头万绪,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确保所有“声部”完美配合。我成了那个手机打到发烫,嗓子说到沙哑的“指挥”。开业前最后72小时,书城灯火通明。所有员工,无论岗位,全部投入:在灰尘中连夜上架图书,反复擦拭展台,一遍遍测试设备。关键时刻,那种“为了书城好”的凝聚力爆发了。疲惫不堪的同事互相打气。大家心里就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明天必须漂漂亮亮地开门迎客!当大门重新开启的那一刻: 看到潮水般的读者涌入焕然一新的空间,看到他们眼中惊喜的光芒,听到孩子们在童趣区欢快的笑声,看到作家签售区排起的长龙……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所有的疲惫仿佛都化成了眼眶里的热气。特别是看到新媒体平台上成百上千篇帖子对绵阳书城的夸赞时——这大概是对我们跨越重重挑战最好的褒奖。

如今回望,十八年光阴如书页在指间簌簌翻过。从亲手抚平书页卷角,到如今运筹策划、让书香以更缤纷的姿态抵达人心,我渺小的轨迹早已与新华文轩浩瀚的书香经纬紧密交织。我深知,我的成长年轮里,深深镌刻着文轩的印记。未来之卷正徐徐铺展,我愿继续以热忱为笔,以策划为墨,与新华文轩同执一卷,在这铅字的长河中,共同书写下一段更为壮阔的篇章——因为书籍,正是我们传递给世界的、永不熄灭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