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竹,我眼前出现的是苏东坡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文与可、郑板桥笔下的墨竹,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瘦劲孤高和豪迈凌云;是曹雪芹书中林黛玉潇湘馆后的那一片竹林,有王维笔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宁静。称不上我有多爱竹,但是从小对竹有一种莫名的神往。

读到书中描写竹的片段,我总会幻想自己独身漫步其中,一抹夕阳从竹叶缝隙中穿过,落在青石板地上,斑驳、唯美、静谧。外出旅游,若酒店大堂有竹编之物,我定会停下,好好赏玩一番,摸着它们光滑的外表,想象着使用时的优雅,我沉迷、陶醉。

如果酒店旁有竹林景观,我会漫步走进,穿梭其中。在薄薄的晨雾中,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竹林隐隐约约地散发出朦胧的绿意,神神秘秘。我安静地坐在石椅上,吮吸着这充满绿意的甘甜的空气。

竹林里,时光悠长,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诗画世界,每一根竹子都如兄弟般挨挨挤挤,直指苍穹,一片清幽令人惬意无比。远观则竹林茂密,翠绿如海,清风扫过,竹影婆娑,竹杆轻轻摇曳,竹叶飒飒作响,似美妙的乐音盈盈飘来,似大自然的交响乐。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几千年来,诗人为何对竹念念不忘。就因为他清高劲节,坚韧顽强,清幽宁静。

我喜爱竹景、竹物创造出的幽静优雅,也欣赏竹所代表的“静”的生活态度。

快上小学时,我开始学习书法,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和热情,迷恋上了毛笔。第一节课,老师便讲到:“毛笔笔杆由竹制成,笔尖则由狼毫或兔毫制成。”因为毛笔笔杆的材料是竹,我因此格外珍视它。

时光荏苒,我到了三四年级,爸爸对我特别严格,几乎每天都要监督我练毛笔字。我感觉被束缚了,心想:凭什么呀?我的自由时间都没了。但又屈于权威,不敢反抗。不过,为了完成任务,我就心浮气躁地拿着毛笔飞快地画,结果自然是一遍又一遍被打回来重写。

爸爸问我,“你觉得你写的字对得起你的毛笔吗?毛笔的笔杆是竹制的,代表着劲节、豪迈,寓意着写出来的字应该刚劲有力,豪迈直挺。你看看你这个,弯弯曲曲,起笔尖,收笔兴,这不叫写字,叫涂鸦!你见过哪棵竹子,长得歪歪扭扭的?”

我无声。只觉脸颊发红,心愧于这杆笔。

爸爸又说,“你不是向往竹林的幽静吗?幽静的竹应配得静下心的人,静下的心也是竹带给你的。”

接着,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郑板桥一生以竹为伴,他家两间房屋的南面种有竹,新篁绿荫喜人。夏天,置小榻于其中,看书看竹,清凉自适。秋冬,则以破竹为窗棂,用匀薄的白纸糊上,阳光明媚,竹影映在纸窗上,宛如天然竹画。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竹林中生活,静静地观察竹一年四季的变化,潜心静气地写生,一遍一遍地尝试修改,最终以一纸墨色,画尽竹韵,传颂千秋万世。

写字也是如此,唯有静心,才有精品。

我握紧了手中这杆笔,从桌上拿出一张崭新的宣纸,蘸好墨,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了一个“静”字。

静,青与争,在我眼里那便是竹的青和竹的与世无争。竹完美诠释了何为静,如何静。静是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与外物无争,由此你也可以四季常青,收获最后的成功。

最后爸爸说:“你知道为什么写字时要用竹杆毛笔而不用金杆银杆玉杆吗?因为竹清高瘦劲,有平静的心态,没有金银珠玉气的浮华浮躁,写字须静忌躁。”

听完这席话,我好似已经看到自己站在一张精致的木桌旁,木桌上摆放着宣纸、砚台、笔架,我站在一片竹林中,心情平静愉悦,手拿着毛笔,随心所欲地写下刚劲有力,豪迈直挺的字。


(作者系棕北中学九年级八班学生  指导老师: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