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全:德阳是一处很特别的地域。“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其文明震惊世人。德阳位于成都外围东北角,自古就是成都与中原交流的必经通道,同时也是抵抗外侵的最后一道屏障。今日之德阳,更是共和国的“重装之都”,高槐村又成为当下新乡村的典范。所有这些,都说明德阳的丰沛和厚重。作为生活在德阳的作家,是如何表现这种厚重与丰沛的?

潘鸣:的确,叩击德阳这座城市的整体风骨,让人深深感受到它具有“柔软”与“刚硬”的双重品质。“柔软”,指它拥有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在这方土地上,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有荡气回肠的三国文化遗踪白马关庞统祠,有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大孝之乡”中国德孝城等。“刚硬”,指它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举足轻重的坚挺地位。德阳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和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近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还涌现出高槐村、红伏村等一大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这些品质,为德阳本土作家队伍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和素材,也给我们布置了需要精心思考、认真作答的文学“试卷”。近年来,德阳市作协以“唱响时代主旋律、讴歌美丽大德阳”为己任,坚持加大重大主题精品创作的力度,有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采风走基层,贴近大生活。市、区、县联动组织文学采风活动,让作者通过走、看、听、悟,深刻品咂家乡的悠久历史文化,感受时代的伟大变迁。

二是统筹抓选题,倾力推重点。市作协每年初召开文学创作选题会,对会员的创作计划进行收集,就其中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重点创作选题组织集中讨论,并积极争取省、市相关创作项目扶持。近三年,有涉及重装国企发展、乡村振兴、三星堆文化挖掘等重大题材的七位作者共九部作品,分别获得中作协、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和德阳市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扶持。

三是合力搞创作,共出大作品。近两年,我们调集骨干作者组成写作组。分工协作,共同担纲,相继完成了讴歌大型国企东方电机白鹤滩项目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登顶之路》,展现本市龙头国企发展集团改革破局成就的长篇纪实文学《旋律》,记录优秀民营企业琪达制衣集团成长壮大光荣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霓裳逐梦》。这些主题创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张生全:德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浩荡的现实气象,注定了德阳文学的开阔和丰富,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德阳有哪些本土及在外的德阳籍作家,他们有哪些重要的作品?另外,德阳经济最叫得响的还是工业,但德阳工业却也在新时代面临巨大的阵痛和突围。请问德阳作家写过哪些作品来表现这种阵痛和突围?

潘鸣:德阳市作协会员杨椽,前两年编创的川剧《草鞋县令》,以其生动刻画了一位睿智果敢、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历史人物纪大奎的艺术形象大获成功,荣获文化部戏剧最高奖文华奖。此后,由杨椽独立编剧的川剧《梦回东坡》再获成功。2023年开始在北京、广东等地展演。

德阳市作协会员钟正林近年来有长篇小说《大垭口》,以及中短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钟山》等期刊发表。这些作品,主要是关注描写乡村振兴和城市兴盛繁荣过程中的改革路径探索、新旧观念碰撞、个人与时代命运的纠结等现实生活题材。

德阳市作协会员肖堃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大疫大医》以抗击新冠疫情为时代背景,吟唱了一曲大爱大善大担当的时代颂歌。作品入选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并获得2021年四川省重大文艺精品奖励。

德阳市作协组团采写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登顶之路》,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大型国企东方电机在企业改革进程中通过艰苦奋斗和科技创新,以坚实步履攀登水电行业世界巅峰的惊世壮举。该书近期将出版发行。

张生全:德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在促进德阳文学发展和突破上做了哪些工作?给德阳作家以怎样的鼓励?

潘鸣:德阳市委、市政府将繁荣文学事业,打造文化强市的目标纳入全市“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今年初市作协班子换届,市文联、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对新班子搭建严格把关,促进了班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四大家班子领导和市文联业务部门不定期到作协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并参加作协的大型活动。市里还相继打造建设了德阳市文艺中心和文艺志愿者驿站,为市作协等文艺协学会提供了基本办公场地和共享活动空间。同时,市文联每年还为各协学会解决了一定的工作经费,并通过“我们的节日”“德阳文艺大讲堂”等专项活动申报渠道,为市作协等协学会补贴活动经费。市委宣传部坚持按年度实施德阳市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扶持,对市作协推荐的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选题择优扶持,每部作品扶持资金为三至五万元。

张生全:市州作协是民间社团,同时创作被普遍认为是个人行为。不过市州作协在团结帮助作家上有重要的作用。德阳作协在给作家鼓劲、促进作家成长上,做过哪些工作?

潘鸣:一是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协会活动,努力树立作协团队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此增强会员的集体荣誉感。二是通过开展培训讲座、举办文学沙龙、搭建文学交流新媒体平台、创办协会会刊、推荐输送青年骨干参加省作协文学研修学习等形式,帮助会员提升文学素养。三是办好改稿会,为骨干作者牵线搭桥,争取名家点对点指导的机会。近年来,我们相继邀请《北京文学》《长城》《散文》《广州文艺》《红岩》等名刊名家为德阳骨干作者进行改稿辅导。四是力荐作者参加文学服务社会的项目。五是积极推荐基层会员加入上级作协组织。近五年来,经我们择优推荐,相继有20名作者被吸收发展为省作协会员,4名作者成为中作协会员。

张生全:您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同时,您的散文题材偏向于怀旧。您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当下火热生活的?

潘鸣:毫不讳言,我对文学式“怀旧”情有独钟。近三年中,我相继出版的两部散文集《花间一壶茶》和《故乡不老》,大部分篇章,都是对从前岁月的回眸。我的体验是:每一次怀旧阅读与写作的过程,都是一次时空隧道回溯穿越的过程。昔日的生活场景,带着柔和的光泽和温暖,令我无比感动,甚至泪流满面。通过文学怀旧的阅读与写作,我生命的长度、宽度、深度、细微度得到拓展,从而提升了我人生的“附加值”和生命的含金量!

我怀旧的目光,更多是聚焦在我的故乡。故乡,是我被“抛到这个世界”的降落地,是孕育滋生我生命的温床和襁褓。我相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文学艺术存在,关于怀旧、关于故乡的文学表达永远不会因“老掉牙”而过时,被废弃。

故乡是一个“动词”。我近几年创作的部分纪实散文,尝试着以饱满激情抒写讴歌不断创新突破、繁荣发展的“当下”故乡,并努力在故乡的“新”与“旧”之间,探寻其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但客观地讲,扑面而来的新生活毕竟离我太近,我文学表达的镜头还需要调好“焦距”,以期更精准、更生动、更深刻地记录新时代的靓丽影像。

张生全:二十多年前,散文在中国曾有过风起云涌的变革,但当下渐渐归于沉寂。反而是曾经被认为是散文一部分的报告文学,颇为引人注目。你如何理解这种沉寂?你认为应该怎么写,散文才能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体面貌?

潘鸣:当下散文创作大面积的平庸和雷同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天以各种渠道泛滥而出的低品质作品,让很多读者产生了厌倦甚至排斥情绪。

散文写作如何同中求异,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体面貌,从而赢得读者发自肺腑的青睐?这很难找到一个标题答案。我的一己体会是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触发与深思。从所见的人、事、景、物中触发内心感受,通过由实入虚、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过程,确立要传递表达的立意主旨。这一过程是建立个人文体面貌的基础,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考,使散文具有个性化的色彩。二是感悟与表达。对所写一切物象,一定要有感悟。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自我认识等方式,将思想情感迸发出来,这一步骤是展现作者内心世界的关键。三是呼应与结构。文章构架要注意前后呼应,确保“形散神聚”。通过精心设计的呼应,使文章在保持自由灵活的同时,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四是避免陈词滥调。在写作中避免使用过于常见或陈旧的表达方式,尽量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尤其要珍惜使用创作过程中因灵感而衍生的奇妙“金句”。

作为成熟的散文作者,一定要努力在散文创作中建立起具有个人辨识度的文体面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表达,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体现其不一样的魅力与价值。

张生全:请谈谈你接下来的文学创作方向?

潘鸣:我对自己今后的散文创作不预设路径。我希望根据自己的不断学习借鉴努力提升文学素养,在作品内涵深度的挖掘和抒写张力上进一步自我优化与改进。至于创作趋势的具体流向,我期待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86472417094320128


 (潘鸣,中国作协会员,德阳市作 家协会主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散文》《散文海外版》《都市》《佛山文艺》《草地》《剑南文学》《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 130多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花间一壶茶》《故乡不老》。此外,还组织带领团队创作了两部重大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登顶之路》《霓裳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