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全:巴蜀有很多三江汇合地,如乐山、宜宾、合川。泸州也算一处,长江、沱江、赤水河在此交汇。沱江和赤水河都是产酒的河,所以泸州又叫酒城、江城。我知道泸州合江还是个产荔枝的地方,据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就来自于这里。另外,泸州还是革命老区,中央红军入川第一站、四渡赤水主战场。所有这一切,预示着泸州文学必然有着革命精神、青春特质和浪漫情怀。请谈谈泸州山水和历史文化对泸州文学有何影响?
张 蓉:江、山、酒、港的城市特色,为泸州作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作为“长江出川第一城”,泸州是古人入川必经地、西南物资集散地、民族交流汇聚前哨地,也是全国商业重镇、川蜀文化勃兴地。这里走出了“中华诗祖”尹吉甫,引来司马相如、杨雄、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杨升庵等大家吟诗作赋。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对酒当歌,诗酒唱和,就成为泸州文人创作和生活的一大特色,铸就了泸州文学的豪迈与慷慨、浪漫与多情。
“祇匆匆,花月光阴,诗酒华年。”泸州,诗人的气质与酒仙的豪迈是自然而然的,水乳交融的。酒是诗的催产剂,诗是酒城冠上珠。上世纪八十年代,“泸州诗群”现象便在全国倍受瞩目,白连春、杨雪、涂拥、李明政、詹永祥、元刚、周玉其、许庭杨等诗歌即引起诗坛关注。
泸州又是座英雄的城。历史上,泸州发生过影响中国和世界的三次战争:宋末神臂城抗元拉锯战、民国护国战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英雄事迹激荡着泸州作家,赋予泸州文学作品大气、豪迈()的底色。冰春的《战将》《川江英雄》《川江东逝水》,王仕厚的《铁血护国》、廖荣华的《川南游击队》,都是这类代表作。
独特的气候成就了泸州优质特产,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合江荔枝比岭南晚熟一多个月,品质绝佳,贵妃喜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胡正银为此创作了《绿土地的影子》在《中国作家》发表。围绕乡土题材,曾平创作《酒香戏外》,白连春写下《逆光劳作》《拯救父亲》等,引来广泛关注好评。
张生全:泸州文学活动一直很活跃,比如“酒城诗会”“长江诗歌带”“成渝文学双城记”“《泸州作家》年度文学奖”“新概念作文竞赛”等,还形成了“叙永儿童文学现象”。你们是如何打造这些活动品牌的?活动该怎样做,才能搞得更精彩?
张 蓉:泸州的文学活动是有传统的。明嘉靖时,杨升庵贬谪云南,滞留泸州,受邀加入泸州汐社、紫房诗社、青莲诗社,写出了大量诗篇。护国战争后朱德驻守泸州,与泸州文人罗筱吟等组建东华诗社、振华诗社。这种传统,穿越时空,在现代泸州文学圈得以延续。
泸州诗人喜欢聚会。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诗群朋友常常茶饮漫谈,诗文互鉴互赏,激发火花,由是活动滥觞,多有亮点和区域特色。1992年,泸州市举办首届“屈原魂”诗词竞赛,迄今三十三年无间断。“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举办,很好地发现了一批文学新苗。连续十八届举办“酒城诗会”“作协年会”,并衍生出多层次的樱花诗会、梨花诗会、中秋诗会、迎春诗会等等,陶冶了情操,推进了创作。
在《诗刊》社、省作协、市文联的支持下,泸州打造了“长江诗歌带”,出版了“中国长江诗歌带”作品集、“三人行”同题诗歌作品集,还联合重庆毗邻区实施“成渝文学双城记”,创作颇丰。另外,“叙永儿童文学现象”,也是作协因势利导的结果。目前有数十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有11人12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
组织这样的活动,与党政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这就需要协会班子有开拓精神,有好的创意,同时还要做到客观公正,努力以创作成绩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各界人士的帮助。比如叶怀祥夫妇捐款设立的“祥音文学奖”,封晓川、欧阳锡川、张振华等企业家的赞助,就为作家的“诗意表达”找到了“栖居之所”。
张生全:泸州作家阵容是比较庞大的,还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等奖项,从1985年以来,出版过文学专著300多部,可以说成绩斐然。请给大家介绍一下泸州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张 蓉:泸州作家群结构比较合理。王楚华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赵世炎》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以及金鹰奖、飞天奖、四川文学特别荣誉奖等;另外,他的戏剧《邯郸雪》《折箭》《风起一九三六》,小说《死证》《天伦之灾》等都受到观众喜爱。王良瑾获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肖体高《童年的最后一缕阳光》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我长大的地方》获得四川文学奖。靳朝忠于2013年、2017年两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廖荣华《川南游击队》获全国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创作一等奖,《第一纵队》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吴鹏权获四川省第二届天府文学二等奖、第三届四川文学奖。胡正银作品获省作协、文旅厅重点扶持。王应槐、徐潋获国家文艺评论奖。
白连春的“庄稼诗”获1997年《星星》诗刊全国读者票选最好诗歌第一名、第三届四川文学奖,小说获第四届四川文学奖。杨雪出版诗歌、散文集十六部,两获“冰心散文奖”。曾平的小说发表逾百家报刊,签约巴金文学院,获蒲松龄文学奖。冰春小说《战将》被中宣部推播,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曾志明、曹清萍作品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
张合的长诗《说给一双手听》在《人民日报》刊载。涂拥、董洪良、马力、邓晓波、姜维彬、陈宗华的诗作在《诗刊》《中国作家》《星星》等刊载,影响日益扩大。张波创作了十多部戏剧精品,获巴蜀文艺奖、省优秀剧作奖。刘光富散文获中华宝石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胡晓霞获全球华语少儿星云奖新星奖。陈言熔《左耳的声音》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邵中奇作品《灯魂》创作手法获得关注。此外还有很多青年作家的创作成绩非常可喜,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张生全:泸州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泸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扶持培育,请谈谈有哪些扶持培育及奖励政策?
张 蓉:泸州市委、市政府在培育创作人才方面可谓用心良苦、举措实在、效果明显。书记、市长、宣传部长和作家交朋友,慰问老作家,为作协每年划拨十多万元办刊经费,组织作家参与城市形象宣传打造。市文联倡导践行“文化人才要八面来风”,不拘一格用人才,把创作有成就的八零后作家推选为市区县作协副主席,激发创作热情,推出更多“扛鼎之作”。作协做到“五个育才”。一是解放思想纳贤才,主动吸纳泸籍名家、外地来泸作家和有潜力的本土作家入会;二是培根铸魂锻人才,选送作家参加培训;三是组织竞赛亮人才,联合部门单位企业,每年举办多起赛事发现创作人才;四是品牌创建育人才,打造中国长江诗歌带、叙永儿童文学创作基地文学品牌,培养青年中坚作家;五是创作支持育干才,召开了胡正银、肖体高、宋晓红、曹清萍、黄智勇等作品改稿会,提升创作水平。作协的组织建到镇(街)、村(居委会),基地广布乡村、学校、企业,“农民诗社”“山翁书社”发力,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土壤。
张生全:我参加过一个“川渝作家环保行”活动,到过泸州很多地方,感觉泸州的环保工作做得很出色,这也是泸州能产名酒产品牌水果的重要保证。“康养文化”是泸州四大文化之一,请谈谈泸州作家在生态文学创作上,做了哪些工作?
张 蓉:生态是命脉,是空气,是水,也是作家能够耕种的“地”。人文精神,恰也是作家的精神内核。作协成立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组织作家参与生态主题创作,尤其是举办了多次关于森林养护、水资源保护、国土资源保护、疫情防控的采风,我们还组织了人物专访、征文竞赛,形成了协作机制。这样做,不仅锻炼了作家队伍,也弘扬了生态理念。当然了,这方面的工作,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帮助作家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张生全:文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对于促进文学创作是有帮助的。但文学又是个非常个体的事业,文学活动和团队冲锋,有时会消磨掉作家创作个性。请您谈谈文学活动与个人创作有什么关系?
张 蓉:作家是孤独的。杜拉斯说,所谓孤独,那就是要么死亡要么出书。一个优秀的作家,如果不能忍受孤独,不能发现不为人知的世界和文字的个性化表达方式,终究是不成功的。这也是优秀作家很少的原因。所以,无论多么生动的文学活动,都不能代替个人创作,不能弥补“头脑空空”带来的“两手空空”缺憾。伟大的作品出自毅力非凡之人,须得一番“寒彻骨”,梅花才能“扑鼻香”。从这个意义说,一般的文学活动,并不直接推动作家的个人精品创作。
但是,文学活动却又是必要的。《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我认为,作家协会要组织作家们参加必要的创作交流,为作家们提供更多的文学资讯,拓展作家的眼界、朋友圈,为作家学习创作提供条件。但作协活动要有限度,不能过度耗用作家时间精力,更不要把作协变成交际场、名利场,在活动中沾染趋名附势恶习,助长浮躁风气。作协的指导要因人而异,充分尊重作家的个性和习惯,评奖、表扬要适度,要坚持“长期主义”“个性项目”“精品工程”。基于这样的考虑,作协开展活动,要十分注意把握活动的频次、节奏,注意作家的有序适度参与。评奖时坚持向青年作者、基层作者倾斜。更多的精力,用在协助作者申报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力作上。近年来,冰春小说、胡正银纪实文学、廖荣华《王家坝记事》,陈言熔和胡晓霞的长篇儿童文学,都是这种倡导耐心、潜心、精品创作的结果。
张生全:请谈谈您的文学创作情况,目前正在创作的作品,及下一步的打算。
张 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最喜欢的还是诗歌创作。所得诗歌,大都是情绪触发,“生活的海洋中溅起绚丽的浪花”。幸运和感恩的是,我像一个海滩上游荡的孩子,偶尔拾到几只漂亮的海贝,几首小诗,《刀》《垂钓》《月亮的尖叫》得朋友喜爱,曹纪祖、石英、王应槐老师赞我语言艺术,其实惭愧得紧,我的诗无非真诚而已。
抒发真性情,一直是我追求的方向。喜欢短诗,总想以最小的篇幅容纳大的意境,可常有力不从心之惑。写作思维固化,也是袍子上的蚤子,想摆脱往往难觅踪迹。
今后的写作,我仍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静待诗絮喷涌,遥望哲理加持,不刻意为之,去拥抱灵感,发现不屈的希望,在生活中拾取点滴诗花,追逐此生“诗意千层瀑”的美妙梦境。
(张蓉,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第七届、九届全委会委员。出版诗集《私语》。有作品在《诗刊》《人民日报》《诗选刊》《解放军文艺》《星星》《四川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