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沉迷于王朔的小说,故而四处收集他的作品。这时,我推开了新华书店的门,免费阅读的机会让口袋空空的我流连忘返,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新华书店的书籍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再之后,我从读者成为新华文轩的一名文化摆渡人。
如果说成长是一本书的话,文轩就是我这本书的扉页,上面镌刻着传承、创新和温度,影响了我的一生。
记得刚入职文轩时,公司安排了各种培训,内容多样。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要属文轩的成长和发展历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新华书店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
从延安窑洞的星火,到新时代文化浪潮的巨轮,新华文轩跨越八十余载,始终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忠实守护者。抗战时期,在窑洞油灯下编写出的《论持久战》,犹如启明星,在黑暗中,指引革命的胜利;20世纪50年代推出《新华字典》,累计发行量超过6亿册,陪伴了三代人成长;早年间交通不发达时,新华人通过手提肩扛,将书籍送到偏远乡村,这是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化印记;新时代,为响应文化体制改革,四川新华书店再次走上了改革创新的道路,从此“文轩人”诞生了。
2005年,为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号召,新华文轩诞生了。时至今日,我深刻的理解到文轩不是站台,而是列车,它载着我们一起成长,路途的风雨诠释着文轩精神中的传承、创新、温度的内涵。
文轩人诞生之初,传承着新华精神,他有传播真理、弘扬文化的坚定信念,他有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他有解放思想、敢破敢立的创新精神,还有从不放弃、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文轩发行工作“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记得前几年公司安排去其他分公司学习时,攀枝花同事介绍说,有的地方河上没有桥,要送书到校只能通过船只转运后再用三轮车运输;珙县是狭长的地形,前些年交通不发达,有的片区,跑一趟往往需要耗时十天半月,才能走完一圈,真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
七八月份的仓库像蒸笼,汗水湿透工作服,双手被打包带磨出了老茧,但看着整齐码放的课本,想着开学前同学们拿到新书的喜悦,文轩人便非常有成就感。记得我刚来公司时,连打包都不会,是老员工手把手教我怎么打包、怎么分拣。我们每年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我们是文轩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如果说传承是根基,那创新便是破局的利刃。在坚守文化使命的同时,文轩人更以开拓者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将创新融入发展血脉。文轩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没有作业可以照抄,创新基因从开始的那天就镌刻入了文轩人的基因。当所有人都在丈量已知事务的边界时,文轩人已经把脚印刻在了未知的边界。
疫情时期,作为基层工作者,面临巨大考验,书怎么发放,货款怎么及时收取,这些都是考验。省公司分析当下情况,实时推出文轩优选小程序,为货款回收提供助力。我们基层实时向相关领导汇报,推动文轩优学收费新模式,减少人员接触,当年便有一半的学校实现了文轩优学收费,经过几年的发展,并实行一校一策逐步突破,逐步实现了90%的文轩优学收费。近些年,基层分公司更是拓展文轩优学的运用场景,进一步实现自主选购,体现自愿购买,为公司业绩发展保驾护航。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是核心密码,为公司发展解锁无限可能。
文轩不仅关注文化传承和公司发展,还关注个人发展和人文关怀,是有温度的大家庭。在我刚入职时,一点都不懂业务,领导细心地安排老员工对我进行帮带,我有什么不懂的,大家都会细心地为我解答。文轩的老带新、传帮带传统,让我很快融入,对这个集体也心存感激和热爱。文轩会在节日时给予慰问关怀,在生日时暖心发个生日祝福信,还会在员工需要帮助时,给予无私帮助。
2021年,我疑似得了新冠,根据防控要求,被安置在酒店。因为听网上说,新冠死亡率很高,心里很恐惧和担心。领导和同事们知道后,都给我电话关怀和慰问,让我不至于恐惧和孤单。幸运的是最终虚惊一场。
在文轩工作期间,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下,我成长了很多。我快速熟悉了文轩的各种业务,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种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思想上,有巨大的提升,我更加理解了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我更加主动工作学会思考,我也更加关心同事。未来,我要更加努力工作,将自我发展融入文轩发展。
2025年,新华文轩已经走过风风雨雨二十载。在二十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愿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咬合在文化传播的齿轮上,让知识以更轻盈的姿态抵达千家万户;愿文轩成为创新浪潮上的弄潮儿,站在潮头,迎击风浪,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愿做温暖的传递者,将老带新的薪火接续相传,让每个文轩人像花儿一样,更好地绽放在文轩这片沃土上。下一个二十年,我要与文轩一起,在传承和创新的征途中,把我的平凡坚守写成文轩永不停歇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