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

10月18日下午,阿来携新书《大河源》亮相天府书展主会场,并以《寻源大河:水脉、文脉与心脉》为主题,向大家分享《大河源》《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创作心得,共同探寻那些关于传统与现代、生态与发展的永恒命题。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97299488824803328

这本凝结着阿来多年对黄河溯源实地考察心血的文字作品《大河源》,以黄河源区时代变迁为叙事主线,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源头谱写出一首荡气回肠的文字交响曲。从30岁时漫游若尔盖草原完成《尘埃落定》的文学觉醒,到30多年后再次黄河溯源创作《大河源》。这一次,阿来的大地写作,又会给大家带来哪些惊喜?


登高则望远

2022年,恰逢一段休息的时光,阿来突然萌生了“行走”的想法。“那个时候我就天真地认为西部的人少,就去了昆仑山、唐古拉山之间有个广阔的地域。”直至到了目的地,阿来才发现原来那片土地的厚重远超他的想象。

“为黄河源立传,这事以前没有人做过。地理地质方面,国家层面组织的多次重大考察的科学资料可供援引,但人文方面的材料就显得支离破碎。”他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古以来是历代文人作家书写的对象,但像阿来这样的现代作家用实地考察+跨文体的形式多角度逼近母亲河最开始的地方,却还是第一次。

谈及当初行走的最大感受,阿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阿来以《登高》为例,直指杜甫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登泰山时所写的《登高》是他心中的写得最好的一篇。“我们应该到泰山上去,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天下很大,但是你登到泰山顶上,就觉得天下就变小了,因为我们的视野变太多了。”

“但是现在我登高了,我跟一只飞鸟望见的天空是一样的。”阿来在现场回忆,当站在唐古拉山之巅,只见蜿蜒的河流犹如一棵树,而两旁的支流就像树干,“这个时候我躺在那个高原上,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在正在生长。”他说。

把自然当作生命的朋友

“有一天在青海路上,我下山了,遇到人问,你为什么不戴口罩?我说藏羚羊没给我发。”

在阿来的书中,字里行间不乏流露出对周遭、对生命点滴的感悟,细腻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浸润读者的心。“借酒抒情,托物言志。”阿来给出了他的建议,在他看来,我们说一棵树不是真的在说一棵树,我们在说我们自己的时候,也不能直接说自己,而是在说一片风景。

《大河源》中,阿来探讨了牧民养殖的牛马和野生动物吃草的争议问题,阿来表示,过去大家都习惯人本主义,就是这个世界是为人而存在的,当下人们在逐渐改变观念,就在动摇人的本体的中心主义。“但是一些人的认知还有一个痛苦的调整过程。”

那么,如何调整观念,走向自己的诗和远方?讲座间隙,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阿来却说,其实困境也是人们自己制造的一个认知的来源,因为大多数人都把这个目标看作一个物质标准。

“今天我们谈到了植物,谈到了城市,关键在于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地把他们当成我们生命的朋友一样,维护、留意他们的美丽。”阿来借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