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逸?是安于现状,还是安之若素?“安逸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10月18日上午,“安逸四川”三部曲图书出版启动仪式暨《安逸哲学——锦绣天府人生智慧》新书发布会,在2025天府书展主展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97300132717576192


“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融合品牌,是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立足全省文旅发展大局提出的重要部署,为四川文旅融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指明方向。为深入落实省委精神,推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建设走深走实,阐述“安逸文化”的精神内核,助力其从地域文化符号迈向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四川人民出版社精心策划了“安逸四川”三部曲。本次活动发布的新书《安逸哲学——锦绣天府人生智慧》是本套书中的首部图书。



邬书林:“安逸”凝练着四川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气质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书籍是文化传承重要的载体,也是沟通心灵坚实的桥梁。“安逸”二字,凝练着四川独特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气度。通过“安逸四川”这套丛书,展现了一个“可感”的四川,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天府之国的温度,体验到“巴适”“安逸”背后鲜活的生活场景与人文情怀,激发读者思考,这种源自东方的“安逸哲学”如何能够构建和谐人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这套书,希望读者找到安逸生活的养料,找到哲学的根源。

“安逸四川”三部曲的策划与出版,是四川出版深耕本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它体现了四川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这套丛书将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四川、感知中国文化提供一份可靠的文化读本,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观察四川,让“安逸”“巴适”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谭继和:“安逸”根植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首先厘清了“安逸”的文化根源。他指出,“安逸”并非简单的方言词汇,其源头可追溯至儒家文化,孟子曾提出“生之安逸”,将其定义为人的生活本性。在谭继和看来,“安逸”是巴蜀人独有的精神世界的体现,具体表现为“逍遥自在似神仙”的生活方式与“行云流水随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于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中,也融入四川人的烟火气里。

他特别提到,四川方言中的“安逸”“巴适”等词汇,承载着千年文脉,是“书香成都、诗意栖居”的生动注脚,正如苏轼笔下“千载诗书城,千里诗词乡”的赞誉,印证了四川安逸文化的深厚底蕴。


彭邦本:“安逸”的核心是安之若素的从容态度

四川大学教授彭邦本聚焦“安逸”的哲学思辨与现实意义,他认为,“安逸”的核心是“安之若素”的从容态度,但并非安于现状,而是“慢中有快”的辩证统一——既保有从容的生活节奏,又蕴含积极进取的生存智慧,这与巴蜀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特质高度契合,如同大熊猫的从容姿态,背后是对环境的适应与突破。


《安逸哲学》作者:安逸是对抗焦虑的治愈良方

作为《安逸哲学》的作者,卢加强分享了他心中的“三个安逸”,展现了“安逸”从个人到世界的价值延伸。第一个是“导航安逸”,旨在为现代人提供应对焦虑的方法,帮助人们在忙碌中保持从容,建立“思想与智慧上的安逸系统”;第二个是“创新安逸”,希望人们在自在的状态下,释放数字时代的创造力;第三个是“传播安逸”,他将“安逸”视为四川面向世界的文化IP,与大熊猫、九寨沟、三星堆齐名,认为“安逸文化的全球化”能为焦虑的现代社会提供“治愈良方”,这是四川生活方式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据悉,四川人民出版社还将陆续推出“安逸四川”三部曲中另外两部《安逸美学——锦绣天府二十四品》《安逸经济学——锦绣天府发展新范式》,以充分展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