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书展期间,很多文学活动在成都多个线下文化空间展开。10月18日晚,茅奖得主刘亮程携最新长篇小说《长命》亮相阿来书房。在作家卢一萍的主持下,同为茅奖作家的阿来与刘亮程展开一场题为“作家都是见过鬼的人”的文学对谈。封面新闻客户端、“阿来书房”抖音号、“刘亮程村庄”视频号等多个平台对这场活动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
生命的长度与文学的厚度
《长命》作为刘亮程继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本巴》之后的首部长篇新作,标志着作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向。
若说《一个人的村庄》明亮如白昼,那么《长命》则深入无边的长夜,展现出作家对生命本质更为深沉的思考。
分享会上,刘亮程坦言,《长命》是他的“天命之作”。“一个人的生命到了一甲子,才会去考虑生命漫长的链条。”他如是说。这部作品植根于作家的人生印记,透过主人公郭长命与神婆魏姑的双重视角,构筑了一个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文学世界。
“长命是我自己的命,是那一村庄人的命,是这一百年来跟我们同样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一个部族的命。”刘亮程阐释道,“生命并不是短短百年,而是祖先的千年和子孙的万世,这就是千秋万代中国人的厚土长命。”
从历史深处打捞记忆
《长命》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家族几乎被灭族,仅有一位母亲带着五岁的孩子从关内逃难至新疆,百年后繁衍出今日的大家族。
“这样的故事很重,十年前我可能也难以驾驭这样的题材。”刘亮程分享道,“直到魏姑这个人物的出现,这个故事才睁开了眼睛。一个作家要从这些必然被遗忘的故事中拯救出一个故事来,让它从历史中走出来。”
在对谈阿来的过程中,刘亮程提到,自己在《长命》中构建了两个叙事空间:尘土之下的幽冥世界与尘土之上的现世时间。这种双重空间的设置,使得作品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探讨生死、记忆与传承的命题,“在我的小说中,生与死,白天和黑夜,清醒和梦,是紧密相连的辽阔世界,他们浑然一体。”
用辽阔的文学窥见生命更完整的图景
对话中,两位作家还深入探讨了文学在面对巨大创伤时的意义。阿来结合其以汶川地震为背景的《云中记》分享道:“当我们面临死亡时,文学成为一种安魂的仪式,让那些逝去的生命在文字中得到尊重和安慰。”
刘亮程对此深表认同:“在《长命》中,我尽量让那些逝去的生命在文学中获得更长久的存在。文学不仅记录生,也安抚死,它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整场对谈,两位作家始终围绕文学如何超越现实表象、触及生命本质展开。刘亮程强调:“一个没有超越性维度的现实是不完整的现实。文学创造出了一双能看见另一种存在的眼睛,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更完整的图景。”
从《一个人的村庄》到《长命》,刘亮程的创作始终在探索生命的边界与文学的超越。这场思想交锋不仅让读者领略到《长命》的文学魅力,更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哲学思考与叙事艺术上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