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远勤,女,51岁,副主任医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先后在《四川文学》、《草地》、《阿坝日报》、《阿坝文艺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数十万字。中短篇小说集《像清风一样爱你》,获得阿坝州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散文集《留在处方笺上的爱》于2015年5月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撰定书评、诗评、画评数十篇发表在《草地》、《阿坝文艺》、《阿坝日报》等报刊上。
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意外地在小金达维会师。这次会师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与斗志,为庆祝那历史性的一刻,红一、四方面军在达维寺庙前宽阔的广场上举行了联欢。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会师在那艰难岁月中给红军带去的精神力量。第二天《红星报》上发表了总政治部文章《伟大的会合》。毛泽东评价这次会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两大主力的会合,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新纪录,展开了中国革命新的阶段,使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国民党惊惶战栗。”
达维会师后不久,中央红军的第一支队伍向北进发,翻过海拨4千多米的梦笔山后抵达马尔康卓克基。不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相继登上梦笔山,在梦笔山山巅,毛泽东像登上任何一座高山一样,可以眺望远方,更远方。不知马尔康绵延的群山广袤的土地是否增添了毛泽东凌云壮志的底气,我们却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毛泽东内心的豪迈与乐观。翻过梦笔山毛泽东等领导人抵达卓克基,住进了卓克基土司官寨。在官寨里,毛泽东等休整一周后率部取道梭磨马塘经红原康玛儿寺翻过夏亚口雪山去了黑水。之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部队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先后抵达马尔康,将马尔康卓克基定为“夏洮战役计划”的总后方,设立了机关、医院,休整队伍、筹集粮食、收购牛羊。同时开展地方工作,在各乡镇建党建政建军。到1936年10月最后一只红军队伍离开马尔康,红军在马尔康整整停留了1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东至梭磨西至四大坝,南至白湾党坝北到沙尔大藏,几乎所有的乡镇村寨都驻扎着红军队伍,都有红军的身影。
红军在马尔康驻扎下来后,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建立了13个乡级苏维埃组织,一个中共卓克基特委,一个中共党坝特委。吸收了大量有志青年参加红军,仅党坝就有70多名年轻人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土地革命全面展开,提出了“加紧生产,供给革命战争”等口号。红军在马尔康播下的革命种子,为后来和平解放马尔康打下了伏笔。
时任川陕省委委员的谢兴华老人后来回忆说:1936年春天,粮食问题很严重……马尔康一带的苏维埃成员、藏民们帮我们买了不少的牛羊和粮食……。据《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中《红军长征在马尔康》记载,卓克基苏维埃政府帮助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二七六团每们官兵筹集到40至50斤糌粑;四大坝区为红军筹粮50余万公斤;本真查北村筹粮2万余公斤;脚木足乡孔龙村筹粮3.7万公斤……。仅凭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有55万多公斤,55万公斤粮食用5吨装的大卡车来拉要拉100多车。这对于“高原寒、炊断粮”的红军来说不能不说是雪中送碳。除此之外马尔康还为红军筹集到牲畜200余头(匹),成立了运输队、担架队、修路队,设立了“招待所”、“招待站”、“洗浆队”,为红军摆渡运粮,为红军缝补浆洗。
有这么多的红军驻扎在马尔康的各个乡镇村寨,便产生了很多的传说与故事。这些故事大多讲的是军民鱼水情,带着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深深痕迹。“军民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事实也是如此,谁能说中国革命致胜的法宝不是军民团结的结果呢?
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老百姓仍然被贫困的生活压迫着,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马尔康这片宽厚仁爱的土地退到了历史舞台的某个角落,红色记忆也似乎退祛了鲜亮的色泽。
不管有没有人再提起马尔康,有没有人回忆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马尔康本身所存留的红色记忆虽被岁月尘封,却永远也不会退色。
渐渐地,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支撑精神生活的梁柱又重新立了起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高了。红色的记忆渐渐被唤醒,在无形之中成了红军将领与红军战士们后代的另一种乡愁,成为崇敬长征精神的人们的另一种乡愁。寻着这记忆,寻着这乡愁,马尔康迎来了红军将领与战士们的后代,迎来了敬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内心仰慕红军的人们。
覆盖在红色记忆的尘土被吹散,历史被一页页重新翻开,我们又看到了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身影,听见了老百姓为红军筹集粮食,购买牛羊的声音……
2000年,电视剧《长征》剧组在导演金韬在带领下,来到马尔康拍摄,摄制组以及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饰演周恩来的刘劲驻进了马尔康,受到了马尔康广大市民的好奇与欢迎。摄制组像当年的红军一样以马尔康为总后方,奔波于马尔康、红原、小金等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饰演红军战士的群众演员是中学初高中的孩子们。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刚好成了群众演员,他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他将成为电视剧《长征》中的一名红军战士。后来他在他的作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当群众演员的心情由兴奋到无聊再到辛苦的过程,最后喊了一些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的大口号。我想一个初三的学生对长征精神是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他的作文不过也是那么一说罢了。
藏族著名作家降边嘉措受天宝的委托,写过一部著作《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书中祥实地记录了红军所走过的地方,描绘出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我不敢说没有马尔康,就没有长征的胜利,但我可以说没有阿坝州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2015年,阿坝州委党校新校区落成了,整个学校从原址搬到新校址,除了挂上了阿坝州委党校的牌子外还挂上了“长征干部学院”的牌子。听说挂牌过后首批82名优秀年轻干部人才进行了为期15天的爬雪山、过草地等体验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活动。后来学校迎来了内地多批次青年干部重走长征路,体会长征精神。对于这些年轻干部来说,他们应该比较任何群众或者学生更懂得长征精神的实质何在。
“重走长征路·共铸中国心”为主题的大型医疗公益活动是去年夏天在红原启动的,启动后,100余名来自首都各大医院的医疗专家们、自愿者来到了马尔康,他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义诊巡诊、医疗培训、健康讲座、少儿先心病筛查及救助等工作。那次活动中“爱·永淳”基金为我们医院捐赠了一台便携式彩超机,刚好解决了我们医院下乡巡回没有彩超的困难。我还有幸聆听了中国当代妇产科学界泰斗郎景和先生的课,这是我这一生唯一一次面对面聆听一位院士的课,郎先生用半小时将妇女一生的疾病作了一个清晰的梳理,让我受益匪浅。听完课又意外得到郎先生的两本书:《一个医生的人文》和《一个医生的故事》,在以后的阅读中,对我启发也很大,作为一位医生,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我们不得不对我们所面临的个体负责,进而对医学、对自然、怀揣敬畏与思索。
2016年3月,由国家一级导演万盛华老师执导的电视剧《长征大会师》在马尔康脚木足白赊村开机,我作为剧组的医务人员之一有了机会与摄制组深度接触,两次到过拍摄现场。到了拍摄现场才知道“逢场作戏”实在不易,没有哪一场戏能一蹴而就。我站在一边看戏,觉得他们演得都非常好了,万导就是不满意,老是说再来一遍再来一遍!我怕饰演毛主席与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冒火,深深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眼神,没想到他们不但没有冒火的表情,还自己要求重拍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
电视剧拍摄的第二天,万导有高原反应的同时受凉患上了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当哮喘遇上高反其严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万导的病按常理应该住院治疗,但万导是这个剧的灵魂,如果他住院治疗整个剧组便会瘫痪。我理解这样的情景将会是多么地糟糕,于是我决定晚上给万导输液治疗,白天他继续工作。万导的助理问我要有什么注意事项,我说一是少说话,二是少走动,三是少费神。这三条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根本办不到的,我说了等于白说。输液治疗的第三天晚上是一个最严重的晚上,这个晚上最严重的时刻有十五六分钟,万导都不能平卧了,在吸氧的情况下发绀也很明显,脸上透出一种他没有意识到的慌张。作为有些医疗经验的老医生我想现在这个情况,第二天真的不能让他工作了,我甚至还想把他转到州医院去。我淡淡地把我的想法给他说了,他却一边喘着气一边宽慰我说,没事,我相信你,看看再说。
万导的病渐渐好了,他的工作一天也没停下,每天只能睡上四个小时,说是披星戴月也不过份。我最后一天去看他时,他的脸不再发绀,唇舌也红润了,心里十分安慰。万导跟我说,长征那个时代的人总是“信仰高于生命,荣誉高于利益”,那种慷慨献诚,憧憬如梦的精神特质正在一点点淡化,拍摄《长征大会师》是一次历史的追溯,一次历史的重温,是历史的参与者与今天的表现者们的对话。
这位年届六十、头发花白的艺术家,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对《长征大会师》的定位如此准确。他正克服着种种困难,只为长征精神。
长征结束了,新的长征在不断地开始。万导知道不用再输液后十分高兴,送给了我一套《长征大会师》的剧本。
中国古代呈送官文主要靠脚力,官家在送呈官文的必经之路上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后来改为骑马送呈,三十里一驿,从此有了驿站一说。驿站之后有了驿馆。驿站、驿馆渐渐成为邮差、官员、旅人休息饮马换乘的地方。为此,不管是对送呈文件的邮差,还是走马上任的官员,以及喜爱行走的旅人,甚至对只在驿站作短暂停留、送别友人的各色人等来说,驿站都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家。
马尔康在1935年至1936年接纳了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休养,作为红军在川陕甘的总后方筹集粮食、收购牛马,支持红军北上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誉为北上驿站。这是对马尔康的一种肯定,也是对马尔康的一种褒奖。
2000年来到马尔康的《长征》摄制组,2015年来到马尔康的“重走长征路,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自愿者们以及今年3月的《长征大会师》摄制组,他们其实都是奔着一个主题来的,奔着长征精神来的。谁敢说他们心里没有燃烧着长征精神的熊熊烈焰呢?他们又无一不驻扎在马尔康,马尔康也成为他们温暖的驿站。
在这个温暖的驿站里,我们还会迎来一代又一代被长征精神感动震撼的人们。
长征是伟大的创世之举,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