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夏天,19岁的我怀着对书籍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新华书店的大门。那时,我扎着简单的马尾辫,穿着整洁的工作服,站在柜台后面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书架上的图书。二十七年过去,那个青涩的少女如今已成为一名高级客户经理,而新华书店也经历了改制重组,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华文轩。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和企业共同成长,见证了无数风雨,也收获了无数感动。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始终坚守着"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份沉甸甸的任务,用文轩人的担当守护着千千万万学子的求学之路。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教材发行还完全依靠人工操作。每年春秋两季的教材发行期,我们发行员都要连续加班加点。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四川多个县市的交通中断。当时我作为刚转正的发行员,第一次亲身经历了"课前到书"的艰难。仓库里堆满了秋季教材,但运输车辆却无法通行。老科长带着我们连夜制定转运方案,联系铁路部门协调专列,甚至组织人力用板车短驳。连续三天三夜的奋战后,当最后一车教材赶在开学前送达受灾地区的学校时,我累得直接坐在仓库的水泥地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老科长的工作服,而他还在灯下核对第二天的发货单。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文轩人的责任与担当。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值班。剧烈的晃动让整栋大楼都在摇晃,书架上成捆的教材哗啦啦地掉落在地。通讯中断的那几个小时里,我们最担心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灾区学校的教材安全及配送问题。余震尚未平息,公司就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教材保障小组。我主动请缨前往重灾区,和同事们一起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仓库里分拣教材。没有设备,我们就用双手一包包地搬运;道路不通,我们就肩扛手提,徒步将教材送进山区学校。在临时教学点,当我看到孩子们用小手接过崭新的课本时,眼泪再也止不住。那位失去丈夫却依然坚持上课的女教师对我说:"课本到了,孩子们的心就安了。"这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这份事业的决心。
随着时代发展,新华文轩的业务模式不断转型升级。2010年前后,传统发行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已经三十多岁的我,没有安于现状,而是主动报名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计算机操作、信息系统管理、现代物流等新知识。记得第一次接触教材系统时,我这个"老发行"连鼠标都不常用,常常加班到深夜练习操作。有年轻同事看不下去,想帮我代劳,我总说:"时代在变,我们文轩人也要与时俱进。"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我顺利通过了高级发行员资格认证,并转型成为客户经理。
担任客户经理后,我面对更多挑战,“疫情时期”的教材的发行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延期开学,但"课前到书"的任务不能打折扣。我和同事们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线上会议协调各方,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配送路线,甚至亲自参与"无接触配送"。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团队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确保全省所有学校的教材都在复课前到位。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很多退休的老文轩人主动请缨,回到仓库帮忙分拣打包。他们说:"这是咱们文轩的命根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掉链子。"这种代代相传的担当精神,正是新华文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七年过去,我从一个懵懂的新人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见证了新华书店到新华文轩的华丽转身,亲历了发行工作从纯手工操作到数字化管理的巨大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文轩人对"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份任务的坚守。这份坚守,体现在老领导在退休前夜还在核对清单的专注里,体现在年轻同事冒雨送书的脚步里,体现在每一个文轩人面对困难时永不言弃的韧劲里。
如今,我常常对新入职的年轻人说:"我们送出去的不仅是教材,更是孩子们的未来。"每当开学季,看到学生们捧着崭新的课本,脸上洋溢着求知的喜悦时,我就觉得这二十七年的坚守都值得。未来,无论行业如何变化,我相信新华文轩人都会继续用担当诠释责任,用坚守传递希望,让"课前到书"的承诺永远响亮,让知识的火种永远明亮。这,就是我们文轩人的使命;这,就是我们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