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秋,我进入了新华文轩涪城分公司。彼时未曾想到,这会成为我与新华文轩涪城分公司的五年以及更多时光的开始,还是一把开启教育星河的钥匙。五载光阴流转,我以销售岗为舟楫,在教辅征订的严谨、研学策划的创造、师训服务的深耕中,见证了文轩精神在涪江两岸落地生根的壮阔图景。
一、书页里的光:教辅征订中的教育守护
初入文轩的冬日,我抱着征订目录奔波于涪城区各中小学。安昌路小学的教导主任翻看目录时感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灯光才是知识的摇篮。”那时我尚未理解此中深意,直到次年涪城区启动“青少年近视防治”民生工程——全区37所学校1000余间教室更换LED护眼灯,13000套可调节课桌椅进入校园。当我将教材和教辅资料递到学生手中时,突然明白:新华文轩不仅是传递书本,更是传递光明的火种。
在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的捷报传来时,这份感悟愈发深刻。2025年高考放榜日,彝族学生拉马尔布以661分撞开大学之门的欢呼。这所由涪城区与东辰教育集团共建的学校,书架上的每一本教辅都凝结着文轩人的跋涉——三年来我们穿越蜿蜒山路送达的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教育公平”的具象化实践。当《涪昭帮扶共同体教育提质三年行动方案》启动时,我摩挲着昭觉师生通过“智联体”平台与涪城同上一堂课的照片,终于懂得工牌上“文轩”二字承载的千钧重量。
二、行走的课堂:研学征途上的文轩印记
“研学不是旅行,而是把山河变成课桌。”2023年春天,我在绵阳市实验小学研学筹备会上如是说。彼时我们正携手绵阳市经贸旅游学校策划“技能少年工匠梦”项目,将欧阳修纪念馆、两弹城、涪江水利枢纽变成立体教材。当孩子们在芙蓉溪畔吟诵“环滁皆山也”,在909核工业基地触摸共和国脊梁的脉搏,文轩的“文化赋能”理念在行走中绽放光华。
三、星河共潮生:教育变革中的文轩担当
2025年3月,涪城区石塘街道红星社区。绵阳市六一学校崭新的“至喜苑”教室里,智慧教育平台正播放北京名师课程。我陪同参训教师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时,想起五年前初次推广电子教辅的艰难。而今涪城区作为四川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150名骨干教师在培训现场操作终端的身影,恰是文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在更辽阔的天地间,这份担当化作书香的翅膀。2025年新春的“三下乡”活动中,我在绵竹市体育中心目睹了令人动容的场景:老乡们摩挲着民俗年画文创,孩子们紧抱《红色经典绘本》不放手。当捐赠的12万元图书被郑重交接时,绵竹市委宣传部“都是实在人,发的实在货,办的实在事”的评价,让五年间所有风雪兼程都有了意义。此刻书香的温度从通江红军广场的读者眼角蔓延至盐边县桐子林镇的夜灯下,文轩的星河正照亮巴蜀大地的每个角落。
今年7月1日,当我站在焕新启幕的绵阳书城三层观景台,目光抚过“绵州书院”嫘祖始蚕的浮雕,掠过三联书店珍藏的毛边书专柜,停驻在国家图书馆《山海经》书本灯流转的光晕间。楼下东西方文化柱巍然矗立,宛如二十五载文轩守护文明的丰碑。书页间的星河在此刻奔涌不息——那是涪昭班学生课桌上的晨光,是研学少年掌中的陶土微凉,是乡村教师触摸智慧屏时眼底的星火。
五载春秋,我穿的工装已被岁月打磨温润,而它烙印在我心中的文轩精神却愈发清晰:坚守文化本真,深耕教育沃土。当绵阳书城的灯光次第亮起,我仿佛看见无数文轩人化作星河中的微光,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永恒的教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