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夏天,我初中毕业,正沉浸在青春的懵懂中。那一年,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出版发行行业改革的先行者。当时的我,只是一个爱逛书店的普通读者,从未想过自己会与这家企业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初遇文轩:从读者到文轩人的蜕变

2015年,我有幸成为新华文轩射洪书店的一名营业员。刚进入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我手足无措,老同事手把手教我如何进行图书分类,如何整理书架,如何服务好读者。那时的文轩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门店标准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拼命汲取图书知识、销售技巧和服务礼仪,努力让自己在这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成长。

2016年,公司成功回归A股,成为国内首家“A+H”股双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当工资卡里收到公司发的上市纪念奖金时,整个门店都沸腾了,我和同事们相拥而泣,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文轩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与文轩共同前行的决心。

 历练成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

2018年,对我而言是蜕变的一年。公司完成出版资源整合,转型为全产业链传媒集团。同年,我参加了公司举办的“厉害了,我的伙伴”主题比赛。在文轩books九方店进行个人赛的实践经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书店可以这么美!艺术般的图书陈列、专业的阅读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彻底颠覆了我对书店的认知。

团队赛中,我和伙伴们通过层层比拼进入决赛,我们按捺住心中的喜悦,用心准备路演方案,反复演练、修改数十遍,有时甚至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决赛当天,当我站在演讲台上,看着评委们赞许的目光,突然明白:文轩给每个员工都搭建了成长的舞台,只要你有勇气和足够努力,就能在这里绽放光芒。

这次比赛,我不仅收获了奖杯,更掌握了选品策略、场景营销等专业能力。回到门店后,我主导的文学专区改造使当月销售额提升了30%,这个成绩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专业带来的成就感,也让我明白,在文轩这个大家庭中,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共克时艰:疫情下的坚守与担当

2019年底,我们门店销售额历史性突破千万。还没来得及庆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全面爆发。当其他企业纷纷闭店裁员时,文轩却坚持“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这份担当让我们深受感动。

记得2020年春节后复工第一天,门店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但我们都明白,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坚守文化阵地的责任。我们迅速调整工作方式:扩建读者微信群、开办线上活动、图书配送上门......我永远记得那个雨天,我们冒雨给一位老教师送去他急需的教辅资料。当老人接过书时,他满眼感动地说:“文轩永远值得信赖。”这句话,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成了支撑我们度过寒冬的强大力量。

这期间,我坚守“文轩姐姐”的职责,让阅读的力量穿透疫情的阴霾,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和希望。三年里,我们开展了100多场线上、线下阅读活动,服务了上千个家庭。有位妈妈曾说:“你们的活动是孩子每天最期待的事。”我深感欣慰。

 创新求变:探索书店新可能

疫情加速了电商和数字阅读的发展,文轩以敏锐的商业嗅觉迅速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2022年,我们书店开展了首期“暑期阅读营”,紧跟公司步伐,尝试打造“书店+研学”新模式。我们还持续开展“我是文轩小店长”“小小护书员”等职业体验活动。看着孩子们穿上定制的小围裙,一本正经地整理书架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与商超合作的故事会、作家进校园、微信云店、智能书柜......每一次创新尝试,都让我看到了文轩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文化担当,也让我对实体书店的未来充满信心。

 播种希望:走进乡村的文化使者

2025年,参与农家书屋“图书漂流”项目,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在距离射洪约50公里的一所乡村小学校,当我问谁知道陈子昂时,全校100多个孩子只有寥寥几人举手。我站在操场上,看着孩子们懵懂的眼神,心中一阵刺痛。

回来后,我认真修改了演讲稿,不仅讲唐诗,更讲述陈子昂坎坷而壮烈的一生。当我讲到这位射洪先贤在幽州台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操场上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后来,校长告诉我,孩子们不仅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现在漂流书屋里关于唐诗的书总是最先被借完。

每次下乡,我总是在背包里塞满绘本和手工材料。看到乡村儿童捧着书时发亮的眼睛,听到老奶奶说“闺女,下次还来给我们讲故事”,所有的奔波都值得。这正是文轩“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文化传播到每一个角落的决心。

 同心同行:面向未来的期许

十年弹指一挥间,文轩从区域性书店成长为文化领军企业,我也从青涩的营业员成长为金牌讲师。这十年间,公司每个重大战略转型都为我打开新的成长空间:上市让我懂得责任,全产业链建设拓宽我的视野,疫情考验我的韧性,乡村振兴赋予我使命。

如今站在文轩成立20周年的新起点,我期待与公司共同探索实体书店的更多可能。我深信,当每位文轩人都成为一颗文化火种,终将汇聚成照亮巴蜀大地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