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首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发奖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首届银河奖颁奖仪式上,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的鲍昌在致辞中阐述了科幻小说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他特别说到,潜水艇的发明人西蒙·莱克受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启发,并提到“中国,太需要凡尔纳那样的科幻大师,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他们‘生命的总导演’,催生出一批有理想有成绩的西蒙·莱克”。

如今,中国科幻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幻银河奖也迎来40周年纪念日。9月19日至21日,2025银河科幻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将中国科幻银河奖升级成为更大规模、更国际化的创新之举,活动形成“1+3+N”活动矩阵,包括1场开幕式、3场重点活动,以及多场科幻专题会议与主题活动,邀请全世界的科幻迷参与一场融合科技、文化与想象的沉浸式的科幻嘉年华。

一份杂志,一份中国人自己创设的科幻奖项,孕育出一片茁壮成长的科幻园林。刘慈欣回忆说,2000年,自己的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第一次获得银河奖,“当然十分高兴,但最令我兴奋的是后一年《流浪地球》的获奖。由于之前多年来投出的科幻小说稿件都石沉大海,我开始研究科幻杂志上刊登稿件的特点和取向,我在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鲸歌》以及后来的《带上她的眼睛》就是努力按照杂志要求和特点写出来的作品。《流浪地球》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科幻美学思维创作的作品。《流浪地球》获得银河奖的特等奖,对我是一个珍贵的激励,让我能够向着自己的创作理想走下去”。

从工程师走向科幻创作之路的王晋康回忆到,自己的处女作《亚当回归》获奖之后,《科幻世界》一直鼓励自己继续创作,不仅约稿,还刊发了许多读者来信,“茫茫人海中,有那么一批读者看到了你的作品,喜欢你的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恩赐”。从此,王晋康真正把写作视作自己的天职。

在“礼赞银河:引领中国科幻的四十年”对谈活动中,杨潇、谭楷、王晋康、吴显奎、吴岩共同回忆当年的“银河往事”,追忆中国科幻的“点点星火”如何穿越时光,引来星火燎原。“国强,则科幻强。”这群中国科幻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说。

第36届银河奖颁奖现场,科幻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国际交流、产业发展等各个板块的奖项颁出。杨晚晴、张冉、江波、宝树、汪彦中、狐尾的笔等分获各类奖项。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银河奖设立最佳科幻学术奖,并在本次活动中颁出,肖映萱、贾立元、李广益、江玉琴、刘骁、吕广钊等学者获此殊荣。评委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鲁太光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创作者和研究者思考科幻文学的中国性问题,探讨如何以科幻文学的方式让中国实践、中华文明反哺世界科幻文学。“此次获奖的学术作品大多有明确的方法自觉和文体自觉意识。期待未来学人在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全貌梳理的基础上,做出更有前瞻性的预判。”

从作家作品到生态建设,网络文学平台日益成为中国科幻增长和出海的“新引擎”。在银河科幻大会活动现场,阅文集团发布了“银河计划”,旨在通过青年科幻创作者扶持、设立作品征集新通道、在网络平台开设科幻专区等,让优质作品获得双向推荐与联合运营,推动优秀科幻作品从创作端到传播端的高效流转。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表示,“‘银河计划’宣告着中国科幻的创作源泉将更加澎湃,传播的桥梁将更加宽广,传统的荣耀与数字的未来在此刻交汇融合。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共同书写中国科幻更璀璨的银河篇章”。

活动现场还揭晓了最具改编价值科幻IP榜单。榜单显示,中国科幻进入多元题材、混合风格与深度人文思考相结合的新阶段,展现出丰富的内容生态和广泛的形态适配性。

中国科幻的生态在茁壮成长,一代又一代新的中国科幻人也与时俱进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如同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拉兹所说:“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中国科幻下一个40年的发展之路,答案只有一个:继续服务作家,服务读者”。

此次活动期间,新书发布、作家签售、科幻IP路演、银河奇想集市、科幻主题同人交流会、《赛博朋克2077》主题LIVE等一系列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国科幻银河奖正在以青春的方式吸引世界读者,并且协同推进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在全球科幻产业的生态版图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