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首先要认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特色优势,历史分量,信仰力量,以及与其他民族共存共融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好传承;弘扬即是在民族文化与文学中用艺术手段搭建一条通道,让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之一部分。这是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其二,各民族作家用汉语书写的中国文学,本身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形式和凝聚力量。不同民族的作家用同一种语言书写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与现实,向外界介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历史、民族魅力,这就是文学的功用和它应该肩负起的责任。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虚心向民族文化学习,学习他的历史、文明、宗教、习俗等,更要学习他在大时代下的民族进步、脱贫攻坚、山乡巨变,在时代的进步中感悟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并将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书写出不同民族的共同进步。
第三,文学是各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调色盘,可以描绘出当下中国最美最灿烂的文学画卷。作家在向各民族文化学习中,通过不同文化之比较,找到某种对创作有利的差异,并在差异中找到创作灵感。要善于在文化发现中找到各民族文化之美,更要找到各民族在大时代中追求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共同心愿。大家的目标一致,对铸牢民族共同体的责任也就高度一致。
第四,文学在民族进步、边疆治理中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民族地区要特别重视民族作家的培养。一个民族、一个村庄有了作家、诗人,就意味着本民族文化有了传承人和弘扬者,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学的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中,文化的分量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民族兴。而文学在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中担负的是将历史与时代、社会与人生、进步与发展形象化、故事化、诗意化,乃至美学化的功用。因此,每一篇(部)反映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灿烂多姿的作品,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中奉献自己的文学力量。
作者简介:范稳,198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云南工作。曾做过地质队员,新闻文化干事,文学编辑。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文史馆馆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700余万字,已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十七部。含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曾获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中国好书”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十月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拉力赛年度总冠军”等诸多国内重要文学奖项。部分长篇代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