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人成长,引发了奇迹
刘鹏波:《白夜梦想家》构思精巧、充满想象力,最后一章揭开谜底,读完令人特别感动。您最初基于怎样的灵感构思出这个故事?
诺亚:这本书最初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好到底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它没有中间也没有结尾,只有开头一句话“五百年了”。我一开始只是想写一个关于齐天大圣的故事,用另一种方式把我童年最喜欢的形象表达出来。
后来有一天,父亲很突然地告诉我,他病了,然后把银行卡密码断断续续地透露给我。我知道他也许病得很重,也许再也看不到我写的故事了。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但最后的结果就像一个梦境。几经辗转,父亲的病情迎来了奇迹,他手术成功的那天,我突然想到,他能够看到我为他写的作品了。这种奇迹,我也想把它写进故事里去,所以有了扉页那一句“献给父亲”。从那个时候开始,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围绕《西游记》来写了,而是围绕一个女孩和一位父亲。我想把孩子的生活融进梦里,梦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投影,梦境也反过来影响着现实,是爱让人成长,也是爱引发了奇迹。
刘鹏波:阅读《白夜梦想家》时,我总会想起暑期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鉴了《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中的乐安也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Nobody),您是否希望通过这样的设定来阐述找到自我、自信自爱的重要性?
诺亚: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曾经的我一样自卑的孩子。他们总是被拿来比较,他们希望变成那些优秀的人,除了成为自己。所以我格外在意孩子对于自我的肯定,也会在很多作品里阐述这样的观点。但如何找到自我、肯定自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作品里,我设置了“北极星”这个形象,星星的作用只是指引,而不是指导,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都是指导不了的。因为成长本身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东西,是精神上经历成长之后投射出来的行为,所以它需要正确的引导。北极星一直以一个指引者和陪伴者的形象待在“梦想家”身边,他从不告诉“梦想家”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在一次次的冒险中让她逐渐明白,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让她在一次次的奇遇中逐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最终爱自己。这一切的成长都是自发的,是她在无数次自我询问和外部验证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是我认为的成长应该有的样子。
刘鹏波:现实生活中,北极星是主人公乐安的父亲,在“白夜梦”中变成了“齐天大圣”,而“我”是骑在白马上的“唐僧”。这些设计基于怎样的考虑?像北极星、白马、豚鼠、海獭等角色,是怎么构想出来的,他们在故事中承载着怎样的意义?
诺亚:一开始,我想写一个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希望自己在那里变成唐僧,这样我喜欢的超级英雄就能保护我、陪伴我一起旅行。但随着写作的深入,我发现,对每个孩子来说,真正的超级英雄也许不是齐天大圣,而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的父母。就像上面提到的,我认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父亲变成了北极星的形象。其他形象大都是从我喜欢的动物里进行选取:二师兄豚鼠,别名又叫“荷兰猪”,用这种方式来契合二师兄的形象;三师弟是流沙河里的沙和尚,我选用了海獭,一种永远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白龙马球藻,它的命题是“做自己”,我选择了一种非常少见的植物,我曾经饲养过它们。据说在原子弹爆炸之后,广岛、长崎唯一不受影响的生命体就是小球藻。它是如此优秀,足以阐述这个主题。其他还有一些动物的设计,比如北极兔,它是一种蹲着的时候跟普通兔子差不多、站起来两条后腿长到惊人的动物,它代表着很多事情也许并不是我们看到或想象的那样。
保持现实和梦境的联动
刘鹏波:故事以乐安的梦境为背景展开,这种奇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结构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挑战?您如何处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转换,从而让读者能够跟随故事的节奏?
诺亚:其实从很久前开始,我就想挑战奇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结构,为此做了许多准备,当然也写过不少废稿。《白夜梦想家》是无数次试错之后的产物,我不觉得它完美,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但它是我目前能做到的最好了。这种结构最麻烦的一点是怎样把现实投影到梦境里,然后找到具有相似性的物品或事件来指代它,从而达到彼此联动。为此我重写过不少章节,记忆比较深的是关于“星月夜”那幅画的故事。一开始它是一个关于梵高的故事,但在修改中我发现这样不妥,会淡化父亲这个角色的参与感,于是我重写了这一章。基于现实的投射,我认为在“梦想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形象非常重要,这也一定在她心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必须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但北极星已经是父亲了,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父亲,所以我借用了“小西瓜”造梦的能力,将逻辑合理化,让“梦想家”经历了一场梦中梦,从而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刘鹏波:在乐安的冒险旅程中,有许多精彩的情节和转折,比如她与徒弟们一起除恶扬善、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等。您在构思这些情节时,如何确保它们既符合故事的整体风格,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推动故事发展?
诺亚:我觉得重点就是保持现实和梦境的联动性,这样就能够一直保持故事的叙事基调和整体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想象的话,就能写出既有趣又不割裂的故事。其实乐安在故事里经过的每一个国家,在那里发生的故事,跟最后日记里的内容都是匹配的:乐安害怕夜晚,所以梦境只有白天;她觉得白龙马走路慢,所以球藻变成了自行车;她希望有造梦精灵,所以有了小西瓜……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衍生出来,虽然有点笨,但也是我能让故事保持统一性的唯一方法。
刘鹏波:故事的结局是乐安从手术中苏醒,父亲化作北极星继续守护她。您认为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圆满的收尾,还是留下了更多的遐想空间?您希望读者在读完小说后,有怎样的感受?
诺亚:我觉得这个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与其说遐想,更希望小读者能想一想,自己应该如何生活。乐安虽然手术成功了,但现实中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她依然面临着孤立,面临着他人的眼神,面临着许多不理解。奇迹让乐安活了下来,活下来才有机会重新面对自己的人生,战胜那些曾经击倒过她的东西。在孩子未来的人生中,将面对数不尽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有北极星出现,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那些曾经温暖的回忆能够让孩子抵御成长的风雪,将来的路还是需要他们自己来走。所以我在最后写上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很多问题都等着我去解决,我也知道,即便长大了,生活也不一定会变得更好。但我想试着去改变些什么,因为我不仅拥有了一颗好桃子,还有一颗全世界最好的星星。”我希望,所有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星星。
刘鹏波:在创作《白夜梦想家》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诺亚:《白夜梦想家》前后共修改了9次,这可能是最大的挑战。最开始初稿与现在相差很大。我会反复读它,我的朋友、老师们也会给我提意见,经过综合考虑,作品产生了很大的改动,这种改动甚至是从文章开头开始的。一些章节因为跟主线叙事关系不够紧密,被直接删掉了,还有一些章节是全文重写。我是一个挺喜欢修改的人,我觉得这是让一部作品逐渐接近我心中所想的过程,这个过程我自己还挺享受的。
让孩子们成为善良的人
刘鹏波:能否分享一些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完这部小说后的反馈?有没有哪些读者的留言或感受让您印象深刻?
诺亚:好像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书中读到不一样的东西,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这一点让我很开心。有的小读者说希望自己也有一匹白龙马,带他去冒险。还有的孩子说把常看的漫画书换成了这本书,最近都在看。年纪大一些的读者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回家看看他们。我很喜欢有位老师看完之后对我说的话,她说,作者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刘鹏波:这部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绘本或动画,有没有这种打算?有新的创作计划了吗?
诺亚:我会考虑的!争取努力试试绘本化或者动画化。
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写一个关于熊猫的系列童话,但主角依然是人类。我一直想写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世界,但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动物生活在森林里、人类保护自然的和谐。我的动物和人类一样生活在城市里,一样会说话,一样开自己的公司,它们拥有最先进的科技,甚至雇佣人类工作,为人类解决问题。这样的尝试似乎会很有趣。
刘鹏波:在未来的创作中,是否还会继续关注和探讨女性成长、自我认同等主题?这些主题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和价值?
诺亚:关注女性成长和自我认同的主题一定会永远存在,这是我写作的一个重心。我觉得这些主题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正面意义的镜像、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清晰的自我认同,进一步打开人生的可能性。儿童文学是为下一代而写作的文学,是面向未来的文学,让孩子们拥有长大成人的勇气和穿越困境的力量,让他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或许就是我们写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