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作协秘书长孙文华访谈
张语婷:眉山,古称眉州。一提到它,人们便会想到苏东坡。眉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乡,有“千载诗书城”的美誉与雅韵。同时,眉山地处岷江、峨眉之间,古人赞誉之“坤维上腴,岷峨奥区”,称这里是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山与峨眉山之间最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文学浸染其中,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气质。请向我们描绘下眉山的文学底色。
孙文华:眉山的文学底色是深厚且多元的。从历史层面看,眉山自古人杰地灵,除了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父子,还有李密、虞允文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构成了眉山文学的基石。“三苏”的诗词、散文造诣极高,其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豁达的处世态度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文学气质传承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眉山人。
从地域文化来讲,眉山地处岷江、峨眉之间,“坤维上腴,岷峨奥区”的自然环境赋予了眉山文学灵动与厚重并存的特质。岷江的灵动滋养了文人的才情,峨眉山的雄伟则增添了文学作品的大气磅礴。这里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不少作品描绘了眉山的田园美景、市井生活,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此外,眉山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文学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从古至今,眉山读书风气盛行,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学社团活跃。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在眉山,文学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传记、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佳作频出,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文学景观。比如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全五卷)《品中国现代文人》《苏轼:叙述一种》《苏东坡三百篇》《苏曼殊》、刘川眉的《苏洵新传》《眉山苏洵》《豹变:苏洵大写意》、周闻道的《国企变法录》《夏天的的感觉》《对岸》、司马无极的《一河流沙》《一地流沙》《司马无极诗词集》、沈荣均的《天青色等烟雨》《苏东坡的理想国》《内心的花朵》《双鱼座青花》、张生全的《道泉记》《重返蜀山》《最后的士绅家族》《大宋籍田歌》、罗大佺的《萤火虫之约》《童年的酸鼻子树》《一个人的故乡》、许岚的《中国田园》《农民工博物馆》、龚莹莹的《心药》《锦城烟云》、彭雨的《许我一个愿望》《乘着歌声的小马》(与人合著)等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共同绘就了眉山文学的绚丽画卷。可以说,眉山的文学底色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时代的创新,是眉山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
张语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眉山三苏祠中的一副名联。苏氏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均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章传唱千古。不仅如此,还有西晋时期李密的《陈情令》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也正是今眉山彭山区人。眉山散文有着丰厚的文化传承,请向我们介绍下当前眉山散文创作发展的情况。
孙文华:眉山的散文创作如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老一辈作家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持续产出高质量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风格成熟稳重,为年轻作者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作家不断涌现,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为眉山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承眉山散文文化方面,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举办以三苏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解读经典,引导本地作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鼓励作家深入挖掘眉山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将地域特色融入到散文创作中。
目前眉山散文创作的特点在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很多作品都展现了眉山的山川风貌、民俗风情。而且,眉山作家注重情感表达,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优势在于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三苏文化和李密的文学成就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组织作家参加各类文学活动,拓宽视野。同时,加大对年轻作家的培养力度,建立人才梯队。我们希望能够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品,让眉山散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张语婷: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曾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眉山市作协在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孙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眉山市作协一直将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作为重要使命。在创作引导方面,我们积极鼓励作家们深入研究三苏文化,以三苏为灵感源泉进行创作。通过举办主题创作研讨会、采风活动等,组织作家走进三苏祠、东坡文化遗址等地,感受历史文化氛围,激发创作灵感。近年来,不少作家以三苏文化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三苏文化的魅力。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东坡文化线上宣传活动。定期推送三苏文学作品赏析、东坡文化知识科普等内容,扩大东坡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我们还与学校合作,开展东坡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东坡文化讲座、诗词朗诵比赛等,培养青少年对东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此外,我们积极加强与其他地区文学团体的交流合作,举办东坡文化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三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东坡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未来,眉山市作协将继续努力,创新工作方式,为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贡献更多的力量。
张语婷:近些年,眉山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这片日新月异的热土上,作家如何聚焦地域特色,书写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时代新篇?
孙文华:眉山的城乡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乡村更加美丽。新的建筑、新的产业、新的生活方式,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态环保方面,眉山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了作家们笔下的诗意画卷。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我们通过组织主题创作活动、举办文学讲座、开展采风活动等方式,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眉山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我们鼓励作家从地域特色中挖掘创作素材,用文学的形式展现眉山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为作家们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作家在书写时代新篇时,首先要关注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的主题。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的心声。其次,要注重地域特色的表达。眉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作家们要深入挖掘这些地域特色,将其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最后,要注重创新。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创新,作家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眉山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眉山市作协将继续引导作家聚焦地域特色,书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时代新篇,为眉山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张语婷:漫步眉山市区,随处可见的是以东坡文化命名的地标,让历史文化记忆自然地融于城市日常生活里,其呈现而来的城市文化空间也日益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您如何看待文学与城市的关系?眉山文学在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打造上有哪些优势?
孙文华:文学与城市是相互滋养、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是文学的重要源泉,它的历史、文化、风俗、人物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眉山,这座充满东坡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文学宝库,激发着作家们的创作灵感。而文学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名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让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通过文学的传播,城市的形象和特色能够更广泛地被人们认知和喜爱。例如东坡的诗词,让眉山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他的足迹。
眉山文学在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打造上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我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坡文化是眉山的一张金字招牌。东坡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为眉山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其次,眉山本地作家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眉山为背景,展现了眉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座城市。此外,眉山举办了一系列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如东坡文化节、文学讲座等,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文学真正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语婷:文化与文学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创造。眉山文学如何发力,保持自己的辨识度?
孙文华:眉山有着独特的文化土壤,三苏文化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保持眉山文学的辨识度,首先要扎根本土文化,深挖三苏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组织作家深入研究三苏的文学理念、创作风格,将其精髓融入到当代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带有鲜明的眉山印记。其次,创新是关键。我们鼓励作家尝试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结合当下的科技发展、社会热点,创作科幻、悬疑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让古老的眉山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出火花。再者,要加强文学交流。一方面,邀请外地知名作家来眉山交流讲学,带来新的创作思路和理念;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作家走出去,参加各类文学活动,拓宽视野。此外,培养文学新人也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举办文学培训班、创作比赛等活动,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作家,为眉山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只有不断创新创造,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眉山文学才能在众多文学流派中保持独特的辨识度,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张语婷:请向我们介绍下眉山市作协近期的工作安排与计划。
孙文华:近期,眉山市作协将重点围绕文学创作、交流活动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开展工作。创作方面,我们会组织作家们深入生活,开展“走进乡村”“感受工业新貌”等主题采风活动,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争取推出更多反映眉山本地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交流活动上,我们计划举办一系列文学讲座和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作家、学者来眉讲学,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理论知识,同时搭建本地作家与外界交流的平台,拓宽视野,提升整体创作水平。
人才培养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我们将继续开展“文学新星”培育计划,通过作品点评、创作指导等方式,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文学新人,为眉山文学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此外,我们还会加强与基层文学组织的联系,推动基层文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安排和计划,进一步推动眉山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个人简介:孙文华,九十年代初开始创作。 作品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星星》《散文选刊》等报刊,并入选《中国青年诗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等多种选集,出版有 诗文集《你看月亮的脸》等三部,获苏东坡文艺奖、李 清照文学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