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全:绵阳文学是文学川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作为绵阳市作协主席,请谈谈近年来绵阳文学的亮点和特色。
陈霁:回望近年来的绵阳文学,其亮点和特色是很多的。一是诗歌始终是最活跃的元素。雨田、马培松、蒋雪峰、野川、白鹤林、李资富、杨晓芸、布衣、海凡、羌人六、甫跃成等诗人一直活跃在诗坛。其中,雨田始终将诗歌作为热爱生活的原动力;马培松的诗歌,往往在对生活事态的写意中探寻人类未来的真正价值;蒋雪峰的诗歌,让人看到其智性与良知的光芒;野川是一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诗人;白鹤林的诗歌词语中简单、轻灵、透明、美妙;海凡始终关注宏大题材,讴歌时代。
二是散文创作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冯小涓、阿贝尔、言子和陈霁被称为 “绵阳四棵树”。阿贝尔始终坚持自然与风土的书写,以渗透着哲学意味的文字,聚焦岷山南麓的地理与风情,力图为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留下最后的影像;言子在行走与写作之间寻找生活的节奏,长期地质队工作的经历,使得她的散文书写无论冷暖与疼痛,都充盈着对生命的关爱和悲悯;羌人六以“全能选手”的姿态登上文坛,《绿皮火车》《断裂带上》《望炊烟》等作品,以冷峻的文笔精雕细刻。苦心孤诣。另外,牛钰是绵阳文学2023年度的最新发现。这个被汶川大地震夺去了一条腿的95后女孩儿,作家出版社把她的长篇散文《黑暗里的星星》作为重点图书推出,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是长篇小说可望迎来突破。在前辈作家中,沙汀、克非和吴因易都以长篇小说蜚声文坛。之后,刘大军、冯小涓扛起了绵阳长篇小说大旗。安昌河、阿贝尔、陈霁、羌人六、薛世荣等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都在寻找突破,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是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成就不俗。贺小晴长篇报告文学《天边的学校》被阿来主席赞为“文学关注当下的范例”,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陈霁在长篇非虚构《白马部落》后创作的《雀儿山高度》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是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据统计,全市网络作家有100人左右,活跃在网络文学一线且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有50多人,其中王京获百度红人计划红人奖;唐七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萱草妖花、凤轻已、浓睡、冯萃等网络作家的作品,或者卖出影视版权,或者被引荐到国外,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张生全:绵阳文学能够持续发力,离不开绵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扶持与培育,请谈谈绵阳在文学上有哪些培育扶持措施?
陈霁:十八大以后,绵阳市委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每两年设立300万元文艺作品奖励资金,有十余位作家先后被评为绵阳市文化领军人才或绵阳文化名家,给予每位作家一定的项目扶持经费。另外,市文联设立了100万元的沙汀文艺基金,每年列支10万元左右进行文艺作品扶持;对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还会给予5000元的奖励。
张生全:绵阳是科技城,绵阳作家在关注科技发展,状写时代主旋律上,做了哪些事情,有怎样的成绩?
陈霁:近年来,绵阳市作协组织作家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学采风创作活动,创作了一大批典型性强、人物鲜活的脱贫攻坚题材作品。先后出版了《天边的学校》《天鸟》《索玛花开》《太阳照亮大凉山》等文学专著,有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另外,绵阳市作家在紧跟科技发展领域,也都产生了不错的作品。
张生全:大家都在谈人工智能写作时代的到来,身居科技城,你有没有这样的担心,你觉得作家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人工智能写作替代?
陈霁:的确,当下所有以文字为生的人,可能都有如临大敌之感。所有的文字工作者,包括作家,似乎都面临被超级AI夺走饭碗的危险。不过我认为,超级AI所有的能力,都不过是人类已有智慧的集成和应用,都是人给它“投喂”的结果。而文学,它的源头活水在生活、在现场,生活的主体永远都是人。人会思想、有感情,是极其复杂的动物,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而人工智能,不管它怎样发展,它永远都是“它”,而非“他”或者“她”。“它”没有感情,没有自主的思维,无法抵达现场,无法直接感知和体验生活,无法与人进行零距离的感情交流,无法采访到第一手创作素材。它永远改不了自己是机器的身份。
文学的生命在于独创,更高的要求当然是开宗立派。它需要作家独特的发现,还要有发散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说,超级AI是不可能替代作家真正有价值的创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超级AI对作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作家有了更高的门槛,迫使作家进一步深入生活,发现人所未发现,表达人所未表达,以独辟蹊径和不断创新来战胜与机器的竞技。
张生全:文学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持续不断地发力,请谈谈绵阳在文学新苗培养上做了哪些工作?
陈霁:文学的希望在未来。绵阳一直把培养文学新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2023年为例,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培训。绵阳市作协举办了“绵阳中青年诗人诗歌培训会”、“绵阳市2023年中青年作家培训班”等活动,邀请了国内著名诗人、作家和名刊编辑,对绵阳100多位中青年作家进行了培训;另外,鲁迅文学院四川作家培训班也有幸在绵阳举行,绵阳市的作者也获得了培训的机会。二是组织了丰富有效的活动,2023年市作协共组织了10余次文学活动,给了作者大量的采风创作和文学交流的机会。三是选送有创作潜力的作者参加各级文学院学习。去年,薛世荣、牛钰、粟小栖、李木一、杨娜、张益聪、王琰等近20人次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巴金文学院创作培训班。这些培训,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作家的提高。四是注重新会员发展。2023年共有6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4名作家加入省作协,33名作家加入市作协。截止到2023年底,我市的中国作协会员达41名,省作协会员达237名,市作协会员达933名。
张生全:您是写散文出道的,您的散文集还获得过四川文学奖。请介绍一下您的散文创作情况,以及在散文创作上有什么经验。
陈霁:近年来,因为集中精力进行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对散文有所怠慢。稍微值得提及的是,《锦书1990》直击特殊年代人际感情的敏感部位,2019年获百花文学奖;去年完成的长篇散文《羌山磅礴》,触摸北川羌族人文地脉,呈现了北川人文地理的厚重和多彩。
作为散文写作者,要写好散文,我的体会,首先要挖掘源自生活的第一手经验。这个“第一手”,它是独特、直接、个人化、原生态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并且由经过沙里淘金的功夫而获得。其次,坚持对美的追求。散文即美文,而散文之美,是由内容支撑,由语言完成的,闪烁着诗意和思想的光芒。第三,一定要让想象飞翔起来。只有将想象激活,天马行空地飞翔,记忆才会元气充盈,故事和细节才会连翩浮现,落到纸上的文字才会血肉丰满。第四,不断进行题材和素材的开疆拓土。过往的经验总是有限的。行走和采风当然可以获得写作的补充,但还是显得浮皮潦草,不足以支撑。这就需要寻找新的“矿藏”。我这些年入住白马部落和北川羌寨,就是为了寻找支撑自己写作的富矿。
张生全:您最近除了散文写作外,还在进行小说创作,请谈谈您今后有怎样的创作打算?
陈霁:今后,我的写作大约是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非虚构)三轮驱动。散文方面,我将重点关注四川盆地,出一本《蜀地》之类的散文集。在小说方面,将继续聚焦白马藏区,一是完成《风吹白羽毛》第二部,这是一本反应山乡巨变的长篇小说;二是写一本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背景、与大熊猫有关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方面,两弹一星英雄、南海渔民都有可能让我下笔。总之,作为绵阳市作协主席,唯有带头努力创作,和绵阳的作家们一起推动绵阳文学的成长,力图让这一方土地的文学风景生机盎然,才配得上“川B”这个符号。
(陈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2000年以后开始文学写作,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花城》《人民日报》等各种报刊;部分作品收入各种选刊、年选、选本和排行榜。出版《白马部落》《雀儿山高度》《风吹白羽毛》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