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中山装口袋总别着一支钢笔,那是他在新华书店工作的“勋章”。儿时的我常蹲在书店仓库角落,看他戴着老花镜清点图书,油墨香与纸张的簌簌声,成了我童年最温暖的背景音。这份浸润在书香里的成长经历,让我对新华书店生出了旁人难以理解的特殊情愫,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想要成为书店人的种子。

1988年,从技校毕业后,我成了江油长钢四分厂的一名炼钢工人。高温的车间里,钢花四溅,铁锹与铁水碰撞出的轰鸣声日复一日地在耳边回响。虽然这份工作磨砺出了我坚韧的品格,但每当想起儿时书店里的宁静与书香,内心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向往。

1995年,命运终于眷顾了我这个怀揣梦想的“新二代”。通过工作调动,我如愿以偿地调入安县新华书店,当工牌上“新华书店员工”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激动得眼眶发热——终于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这个文化大家庭的一员。

初入书店,我从教材发行岗位干起。每年开学季都是一场“硬仗”,为了确保“课前到书”,我和同事们常常凌晨就开始忙碌。记得有一年暴雨倾盆,运送教材的车辆在泥泞的山路上抛锚,为了不耽误学生用书,我们十几个人冒雨将一摞摞教材转移到小货车上。浑身湿透的我们,却在看到孩子们拿到新书时的笑容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转岗到财会岗位,面对复杂的账目和数据,我从零开始学习财务知识,白天处理账务,晚上挑灯苦读,考取专业证书,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财务工作者。

2005年,新华书店改制,我正式成为一名文轩人。新的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财务工作的要求更加规范、精细。面对电算化系统的更新、财务制度的变革,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二十年里,我见证了文轩从传统书店向现代化文化企业的华丽转身,而文轩也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在我心中,文轩精神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传承,是父亲那一代老新华人对知识的敬畏与坚守,也是我们这一代文轩人对创新的追求与担当。它藏在教材准时送达时老师们的声声感谢里,融在财务数据准确无误的报表中,体现在每一位文轩人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上。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专业和敬业守护着文轩的每一分资金、每一笔账目。

作为财务工作者,我深知廉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在日常工作中,我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对每一笔收支都严格审核,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面对人情往来和利益诱惑,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原则底线。我常对自己说:“财务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廉洁自律更是不能有丝毫动摇。”我愿做文轩的廉洁卫士,用严谨的态度和清廉的作风,为文轩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二十载光阴流转,从父亲手中的那支钢笔,到我眼前的财务报表;从记忆里的老书店,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新华文轩,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与坚守。未来的日子,我愿继续与文轩携手同行,在墨香深处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共谱文轩更加辉煌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