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中国”丛书之《乡村诗志》近日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编著者为魏佳慧、孙海佩、陈佳,这是继《红色诗志》之后“新诗中国”丛书的第二部。该书依托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对乡村诗进行整理,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对诗人的访谈撰写评介文字,共选收国内57位诗人的诗作,并附有诗人的照片、手稿和诗集封面,彩色印制,图文并茂,立体呈现了我国主要乡村新诗创作代表作。《乡村诗志》所选作品注重文学可读性、大众美誉度,同时作为新诗读本也具有科研价值与收藏价值。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在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全国上下团结奋进又出发。高校师生是乡村振兴的一份子,《乡村诗志》立足学科优势,综合利用新媒体平台,曾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官方微信平台配合推出“乡村行吟 美丽中国”诗歌专栏,附有乡村诗的朗诵,乡村诗人的创作谈视频等,旨在让更多的大学生、诗歌爱好者从学习诗歌文献和朗诵诗歌中领略体悟中华民族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之美,为助力乡村振兴汇聚精神动能。
“新诗中国”丛书主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操慧、刘福春教授表示,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文化产品形成多元竞争的态势下,《乡村诗志》以诗为媒,记录时代变迁,讴歌发展进步,让我们看到乡村之美,是呈现与挖掘、转化中国新诗教化、美育功能的探索,也是将诗歌文献大众化、审美化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的尝试。“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馆长刘福春教授认为, “乡村诗”与“乡土诗”二者存在关联性,但在表面的联系中有着相异的内涵实质。虽然目前的乡村诗写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与乡土诗内涵意旨高度重合的现状,但乡村诗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指向与反思意味,它超脱了既往单纯乡愁-怀旧的叙事基调,对乡村、自然、人、城市、现代化等一系列更为丰富的现代人的生存体验提出思考。“乡村诗”这一概念的提出显然指向更为广阔的反思与反省空间,《乡村诗志》
对乡村诗的收集与重审也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以“乡村诗”这一概念为线索,考察当代诗坛对于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启示、发掘中国当代新诗书写中的一种可能性,发现并传播有深度有价值的诗歌写作,更是基于此对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计划提出的独特思考、展望与期待。
据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教授介绍,中国诗歌研究院还将推出系列诗志,他将《乡村诗志》的特色概括为“乡村,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以诗明志,传达我们的梦想;以诗铭志,记录这个时代的历史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