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大家谈:

“写作的笔触深入现实的肌理,故事便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网络作家骁骑校自2007年正式踏入网文写作至今,笔耕不辍,累计创作了14部网络小说,总字数达2000多万字。然而,从2020年起,他毅然改变创作方向,主动降速提质,将重心聚焦于30万字以下的偏现实题材网文,带来了《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下一站,彭城广场》等作品。谈到现实题材写作,骁骑校感慨:“现实题材类网文相较于幻想类网文有写作上的难度,因为读者就生活在当下,每个人都是评判者”。

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众多网络作家尝试多种类型的网文创作之后,纷纷投身于现实题材的浪潮,描绘时代画卷,讲述中国故事,留下了一部部鲜活而有力的作品。在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圆桌会上,多位知名网络作家和行业专家分享了他们对于现实题材网文的丰富经验与感悟,深入探讨了其前景与挑战。


越是在可能性面前,越需要慢下来的匠心


“现实题材网文想要有自己的特色,就要不一样,就要让读者耳目一新。”骁骑校认为,历史小说可以靠史料支撑,玄幻小说可以凭借想象力,现实题材网文则要以真实的生活为根基,这对网络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生活有敏锐洞察力,能够进行足够深入的田野调查。比如《长乐里》在历史细节上基本做到“无一处没有出处”;为写《下一站,彭城广场》,他与徐州彭城广场地铁站的年轻员工同吃同住。这种对真实性的追求,正是现实题材网文的魅力所在。

类似“半路出家”的还有网络作家吴半仙。他此前一直专注于民俗志怪题材的创作,但近年来也将重心转向了现实题材。他的新作《丰碑》以东北抗联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抗联后人在民政部门实习期间,为帮助一位老人寻找失联70多年的亲人,踏上寻亲之路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成立志愿组织,挖掘那些深埋在历史长河中的红色故事。吴半仙表示,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就是想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以严谨的态度书写红色历史,触发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传承与弘扬。

“现实题材的创作并非简单给故事套上一个现实背景,而是要求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沸腾的时代中汲取灵感。”吴半仙认识到,现实作为一座创作富矿,提供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素材,更是能与亿万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与精神内核。在他看来,当前现实题材网文创作,正在从单纯地讲述中国故事向诠释中国精神深化,让这种类型的网络文学不仅具有可读性,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分量和温暖人心的力量。为此,他建议网络文学创作更加深入地扎根现实、融合创意、拥抱时代,展现网络文学的无限可能性。

身处纷繁复杂的创作生态,网络作家如何保持初心、聚焦写作?这恐怕是每位创作者都要面对的课题。网络作家何常在认为,这需要找到那根“定海神针”——“写作意味着主动承担起时代记录者的使命,从生活中汲取永恒的养分;同时要以工匠精神锤炼叙事意识,在创新中传承文学的星火。”他呼吁广大的网络作家,不要因追求“多快好省”而荒废了叙事的技巧,相反,越是在丰富的可能性面前,越需要一份慢下来的匠心,让作品经得起考验。

“网络写作者在屏幕前的每一次敲击,构成了网络文学这片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芒的万亩良田。”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同样认为,网络文学繁荣的核心和起点,正是写作本身。她谈到,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文学,魅力在于故事本身。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平台如何变迁,能直击人心、引发共鸣的始终是那些充满想象力、富含情感温度、具有独特魅力的好故事。谈到AI,她坚定地认为,AI难以替代创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深刻的情感洞察和不可复制的创造力。各大平台要尊重作者,让作者安心写作,敢于创新,如此才能迎来网络文学生态真正的繁荣。


没有了爽感,现实题材网文怎么办?


很多人担心,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读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以“爽感”取胜,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还能有爽感吗?网络作家李枭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表示,网络文学若失去了爽感、金手指、系统等元素以及明快的节奏,就很难称为网络文学。同时他也认为,当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正逐步向传统文学的审美看齐,这并非坏事,反而可能催生出新的文学门类和写作方式。他以热门现实题材短剧《家里家外》为例,谈到爽感并非决定作品质量的唯一因素,也不能单纯以是否有爽感来评判网络文学作品的好坏。他正在创作的一部东北自驾游题材网文,就是希望“探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审美最契合的黄金分割点,这可能是我今后几年创作的目的”。

“现实题材的爽点正在升级,新的爽感来自于共情、认同和常识。”在网络作家晨飒看来,无论网络文学写的是现实题材、历史题材,还是科幻题材,其核心始终离不开讲述中国故事,这是网络文学的初心和使命。“好故事的关键在于人物一定要立起来,网络文学的现实力量恰恰体现在这里:让普通人成为故事的主角,让他们的挣扎、奋斗、成长真实地触动读者。”他提出,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深挖塑造我们的奋斗故事,聚焦正在经历的变革,尤其是工业化浪潮中值得被记录的闪光点,让普通人的故事成为时代的注脚。他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聚焦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公平如何体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落地,这才是更高层次的爽点。

自2015年起,阅文集团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下,连续举办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激发许多网络作家书写现实题材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佳作。“真正的好故事必然源生于生活,与时代共鸣。”阅文集团副总编辑田志国认为,好故事是网络文学的命脉,在流量与算法当道的今天,依然要坚守创作的初心。网络文学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作家用他们伏案耕耘的文字,构筑出了一个个精彩的好故事。“好内容的标准并非仅有爽感,它能与国家的崛起、社会的变迁、个体的奋斗产生深刻共振。当写作的笔触深入现实的肌理,故事便拥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从“我要传播什么”到海外读者“想读什么”


“我们对很多国家的了解往往大于他们对我们的了解。”专注科技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匪迦本身就是一位航空航天的创业者,他在海外出差的过程中经常有此感触。在他看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有助于国外的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彼此的了解;而科技科幻题材因为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更能引起全球读者的共鸣。他期待与同行们一起加强现实题材网文创作,让网络文学成为沟通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近年来,网络作家蒋离子多次出国交流,她分享了自己对网文出海的思考。她谈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要关注“我要传播什么”,更要思考海外读者“想读什么”,这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所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何让外国读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觉得这也与自己有关,是跨文化、关于人类共同情感的故事,这是创作者要思考的。“故事不是用来展示的,是用来分享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海外读者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从全球流行文化中吸取养分,相互激发和融合,拓宽创作维度和深度。

正如网络作家蒋胜男所说,尽管东西方存在文化隔阂,但在共同的生活场景中,比如一起吐槽老板、同事,探讨夫妻关系、育儿经验时,人们都能产生强烈的共情。这种共情跨越了文化的隔阂,往往因为书中的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或一段真挚的感情而更具感染力。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其根本魅力在于赋予普通人讲述故事的权利。网络文学能够传播海外,并非依赖于猎奇,而是因为这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记录着时代脉搏,传递出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精神。正如与会者所言,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只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让网络文学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影响。我们也期待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涌现,让中国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