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2021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绵阳开幕后。先后举行了两场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集了北京、上海、重庆、云南、辽宁、沈阳、河南、四川等多位专家学者。第一场研讨会以“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为主题,引发了专家学者热烈的讨论,同时,经过川观新闻报道后,也成为场外文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峰会第二场研讨会以“四川领军作家研究”为议题,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在开幕式上所讲到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子主题,这样大的主题‘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讨论就不会放空,能对四川文学的发展真正起到一些作用,讨论出来的东西能够作为样本提供给大家。”第二场研讨会,包括耿占春、相宜、张学昕、程旸、赵依在内的专家、学者、名编,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四川5位领军作家,分别是诗人梁平、龚学敏,作家罗伟章、马平和蒋蓝。
谈梁平
赵依: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写作气派
谈梁平这位年逾花甲的“诗坛宿将”,大会邀请到了“80”后青年评论家赵依。年轻的赵依以当下青年读者的心态和青年研究者的视角对梁平和他的诗作进行了全新意义的阐释。在她看来,个体写作实践与社会时代发展之间,总是彼此映照、互相观照。“梁平老师的诗歌履历极丰富,包括我们正在言说他诗歌的此时此刻,我想梁老师也在所面向的公务和生活处,敞开并酝酿新的个人诗歌美学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现场的远景。”赵依表示,众所周知,诗歌自身的写作内部发生过很多历史性的转化,也正是在这些转化中,新的写作可能诞生和发展。所以她认为,梁平这一代诗人,从写作之始就与一个巨大的历史意义的现场展开互动,走过了个人起承转合的诗歌风景。
读梁平的《时间笔记》,赵依从中读出了梁平将个人经历、生命体验紧密关联,是传记经验、理想主义精神和智性思考下的作品,是对时间与生命、历史与个人的一次归结与和解,“在诗中,梁老师不光精神成长的东西放进诗歌文本里去了,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语气腔调、写法活法,都闪烁其中。他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在诗中呈现,适合不同情境中的读者去品读,从而在诗人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容。”
同时,赵依从梁平的诗中读到了一种“自信”,梁平笔下日常生活的细小事件显示出他的叙事态度,赵依总结为:“自信、直接、稳健、练达。”她认为梁平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写作气派,称之为“诗性精神”,梁平,无疑正是一位具有这种诗性精神的优秀诗人,那些天高地厚任逍遥的快意在其笔下被淋漓尽致地表达。
谈罗伟章
张学昕:继阿来之后,四川文学最重要的人物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学昕的罗伟章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罗伟章是继阿来之后,又一代四川文学的重要人物。“罗伟章20多年的扎实写作,始终恪守自己熟悉的这片土地,他的笔触从未离开过巴蜀大地,从未离开过他的家乡。早些年的长篇《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世事如常》,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都给文坛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声音史》和《寂静史》,这两个文本抵达到一个新的叙事高度。”
接下来,张学昕就《声音史》和《寂静史》两部作品对罗伟章的文学创作精神、文本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几次强调,罗伟章是一位对现实和人性极其敏锐的作家,并且他看到了这些年来,罗伟章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叙事方位,寻求突破,占据全新的精神高度。“近几年,罗伟章在写作中真正地解决了两个最大的问题:语言和哲学。语言愈发地质朴、纯净、简洁、练达,文本整体意蕴,也体现出生命哲学的感悟力量。乡土、校园和社会人生,涉足的题材领域十分广泛和开阔,格局愈发高达。写作之所以能抵达一个新的不凡的高度,与他的境界和视野的提升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声音史》和《寂静史》是罗伟章两部最重要的作品,”
张学昕也注意到,作为一位四川作家,罗伟章的叙事,引导读者进入到一个深广的视域,“这个以巴蜀文化为背景和底蕴形成的精神轨迹,在故事和人物的种种复杂的情感、灵魂震动中,凸显出历史的郁结、现实的阵痛、精神的错愕。声音,在时间的积淀和不可毁灭性,在此隐隐地张扬着重生的力量和静穆。他对人和事物的虚无成分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阐释,体现为一种文化的重力,是为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叙事延伸和美学判断。”张学昕肯定,这样的文本叙事,可以视为呈现、进入存在世界的另一条通道。
谈龚学敏
耿占春:独创“疾病式修辞”,不再作田园牧歌
谈龚学敏和龚学敏的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耿占春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评价:“不再是田园牧歌的表达,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自然书写。”耿占春一再强调,龚学敏诗歌中的现代性,历史和自然这两个端点上的写作充满张力。
“一般写历史和自然的这个诗人,通常容易写得比较唯美,比较田园诗,但是龚学敏的关于自然的书写,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跟他早期写《九寨蓝》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他切入自然、介入自然、改变自然,他的诗切中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问题和所处的困境,他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自然生态保护的概念,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这个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耿占春以龚学敏今年刚推出的诗集《濒临》为例,他从里面看到了龚学敏独有的“疾病式修辞”,那是非常独特的、辨识度极高的“学敏修辞”。“比如《乌鸦》这首诗,农药的黄昏、记忆的道路、农药的镰刀……这些词的修辞里面都充满了伤害性的器具和疾病式的东西,这样的修辞改变了词与物的关系,本来汉语中,词和物之间是相当温和的一种样式,而在龚学敏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吻合、一种充满悖谬的关系,说麻雀是在农药结冰时的花朵;大地的语言是长满咳嗽的天空吐出的浓痰……”耿占春直言,很难见到这样痛彻心扉的表达,能够痛到、深入到改变词与物的关系。“这是龚学敏对诗歌的贡献!”
谈马平
黄相宜:从容不迫,让充满诗意的真善美照进现实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曾在开幕式上提到,这次的峰会还首次邀请了科研所的专家,这是一个全新的交流尝试,他觉得很有意义。正好,这次发言研讨作家马平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批评家黄相宜,她直言阅读马平的小说,是亲近是享受的。“那些田间地头的乡村生活,那些长街巷尾的人间烟火,戏台上朦胧的月亮,瓜果落地一般的对话,合奏出日常生活与世道人心的真相,成为厚重时代的另一种轻盈又丰满的书写。”
黄相宜提到了马平的两部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塞影记》。《我在夜里说话》和《我看日出的地方》,她很喜欢《我在夜里说话》,觉得书里充满了乡村万物生长的灵气;在《我看日出的地方》中,她觉得马平完成了对自己创作底色的填补,那就是“对承诺的坚守,对永恒的追寻,对仁义善良的耕种。”至于《塞影记》,黄相宜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细腻观感,接触到马平浪漫的内心,“他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让充满诗意的真善美照进现实,这种实践和努力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是很珍贵很稀缺的。”
谈蒋蓝
程旸:在真实与文学想象基础上重构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程旸从蒋蓝的非虚构历史散文作品谈起,他认为,蒋蓝的踪迹史和豹典是非常具有历史穿透力的作品,梳理了历史记载中会有的错漏和虚构修改,将历史的迷雾之中,深潜的人性共通的那些点面截取了出来。“豹典中的豹子们,形神各异,性情也通过画家和作家们的描摹体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这些创作,寄托的是人类对于更好的生活的向往,这必然是历代的艺术工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永恒的追求和岁月难留的不甘。蒋蓝老师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以丰沛的创作热情,将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由和永恒的追求,淋漓尽致的记录展现了出来。”
踪迹史的主角是时代枭雄,程旸直言读起来是一部酣畅淋漓的历史大作。“征战霸业的背后,亦写出了人性的挣扎。不论是石达开投降前夕的纠结,还是唐友耕起于微时的艰辛和凶险。不过,在这些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成都这座城市,和四川广袤大地上的山水异景,风土人情,也被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出来。”程旸认为,蒋蓝在真实与文学想象基础上重构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这样深刻的创作精神真似假时假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