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Z世代诗人的写作现场观察与未来展望”主题研讨会暨《马戏团诗丛》诗歌分享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诗歌创作与研究中心与《大西南文学论坛》杂志社联合主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评论家和新生代诗人,就数字时代诗歌创作的转型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探讨Z世代诗歌的美学突破与时代意义。
会议上半场聚焦Z世代诗歌的创作主题与媒介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诗歌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小平在开幕致辞中提到,Z世代诗人作为数字技术的原住民,其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语感结构和情感密度。他们正在重塑诗歌的边界,这是我们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
四川大学向以鲜教授表示,Z世代诗人的语言风格融合了网络文化的碎片化表达与古典诗歌的凝练美学,形成“屏幕背后的抒情仪式”。河北大学刘波教授以《马戏团诗丛》为例,分析青年诗人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实现“诗歌生产—传播—反馈”的即时循环,使诗歌从书斋走向公共空间。四川大学邓翔教授进一步提出,Z世代诗歌的“隐喻系统”植根于虚拟与现实交叠的生存经验。
下半场议题围绕Z世代与此前诗歌浪潮的承袭与创新展开。
《大西南文学论坛》执行主编袁昊认为Z世代诗人展现的创作活力,让我们有理由对中国诗歌的未来保持乐观,希望未来更能创造出体现Z时代特征的诗歌作品。贵州师范大学王辰龙副教授则指出,Z世代诗人既延续了第三代诗人对日常经验的关注,又通过“算法思维”重构诗歌节奏。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许仁浩认为,Z世代诗歌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跨媒介感知力”,能够将短视频的瞬时意象、游戏的交互逻辑转化为诗性语言。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李俊杰认为,数字时代的情感表达需要新的诗歌语言,希望Z世代诗人探索出这种可能性。
来自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星星》诗刊杂志社等单位的学者、评论家、编辑和青年诗人代表们也一致认为,Z世代诗歌以其特殊气质,将对当代诗歌发展作出贡献。
在《马戏团诗丛》作者答谢环节,五位诗人以“造梦者”身份阐释了各自的创作理念。刘崇周将《两个内向的人聚会》形容为“在世界的时间表下,校准个体生命的独特振动频率”;胡木以《碎片、尘埃与海浪》构建“移民一代的记忆漂流瓶”;李遂称《寡欲咖啡馆》是“词语实验室里的存在主义练习”;黎星雨通过《深蓝绝句》实现“古典诗律与数字时空的握手言和”;周钰淇则让《静坐在星期一下午的花》成为“爱与日常的微型神话”。他们的发言共同呼应了诗丛主题——“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马戏团”,强调Z世代诗人以冒险精神突破诗歌边界。
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王学东在总结发言时说:“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五位诗人的个案研究,更是对Z世代写作范式的系统性梳理。他们的创作证明,诗歌在算法时代并未退场,而是以新的语法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