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25日,绵竹县宣布和平解放。1950年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派人前往什邡接管政权,什邡实现了和平解放。
正当绵竹、什邡黎民百姓庆幸自己从此将过上安定日子之时,潜藏在绵竹、什邡一带深山里的“赵母匪” ,搜罗了 国民党溃军、散兵游勇、起义部队叛军、地方惯匪组成反共武装,正威胁着他们的平静生活。刚刚建立的新政权,也面临巨大的考验。
“赵母匪”,本名洪文国,夫姓赵,故称赵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人。她曾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立过功,据说,她善用一对盒子炮,枪法很准,在与日寇周旋时大显身手。日本投降后,赵洪文国却选错了人生道路,死心塌地追随国民党蒋介石,与共产党解放军为敌。
1949年11月25日,蒋经国手捧一纸“西南反共游击队第二路绥靖司令委任状”亲自接见赵洪文国,向其授予委任状。当日,她便召集心腹密谋,叫人领出蒋介石特批的大批枪支弹药,带上队伍向川西山区开进,准备配合国民党策划的“成都会战”。她的具体任务是,若“成都会战”失败,就留在“敌后”与共产党打游击。她率部经什邡民主乡、彭县(今彭州) 红岩子、湔氐、三河窜至什邡红白场。沿途又搜罗惯匪马举林、刘登科、周子龙等反动武装人员,一路抢掠后,在什邡与彭县交界的天台山三家沟安营扎寨。
赵洪文国现在又自任“川西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其子赵连仲任总司令。他们每到一处,就向民众大肆进行反共宣传,并四处抢掠、索款、抢粮……此时的赵洪文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抗日英雄,而是祸乱一方的女匪首,是蒋介石所谓“大西南防御战略”中的一个马前卒。
此时,赵洪文国与国民党十六兵团四十七军302师汇合,其土匪队伍总人数猛增为3000余人。她企图在彭县、什邡、绵竹山区建立反共根据地,准备长期与新政权和解放军较量。这伙土匪经常窜入什邡各地及绵竹西北山区骚扰百姓,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周边的老百姓对这帮土匪恨之入骨,急切盼望解放军收拾他们。
什邡与绵竹的平坝区皆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沃野无垠,乡村富饶。两县山体相连,山中千峰万仞,一碧万倾。两县山地虽林密谷深,路窄峰险,然而,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自然形成的军事要塞,不仅是较为良好的军需物资筹措基地,也是便于防守,利于小股部队隐藏和开展游击战的最佳地点,可以说,什邡与绵竹是退可守,进可攻的战略要地,自古为兵家必争。
因此,这里也成了土匪匿影藏形之地,历代土匪利用这一带复杂的地理,经常对途经此地的商人与平民实施抢劫,让本是美好的绿水青山之地,成了让人一提起便吓出一身冷汗的地方。
而此时的 “赵母匪”,比当地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土匪更为凶狠残忍,其恶名早已传遍绵竹与什邡。这帮由国民党残兵败将和惯匪凑聚的反共武装人数众多,武器精良,令当地的土匪自叹不如,他们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不被共产党解放军轻易剿灭,便纷纷归顺赵洪文国。由于对地理及民情非常熟悉的当地土匪及国民党残部与赵洪文国抱成一团,人民解放军对其进行围剿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这天,赵洪文国带着一帮土匪,耀武扬威占据了高景关主峰,并派人越过石亭江占据了绵竹金花镇几个山峰及要道。
绵竹金花镇与什邡高景关仅一河之隔,这条河流就是石亭江。石亭江,古名雒水,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刘焉为益州牧,垒石为亭以镇江水,故名石亭江,是绵竹、什邡两县界河。东岸为绵竹,西岸为什邡,河两边的山峰险峻,易守难攻。作为兵家,高景关实乃军事要塞。赵洪文国占据高景关一带的目的,是想凭借其险要地形,阻止解放军进山清剿。赵洪文国提出的口号是: “打到绵竹发财去” ,气焰十分嚣张。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调集部队,即将对土匪实施围剿。
此时,解放军经多次侦察,摸清了土匪的行动规律,为制定了剿匪作战方案打下了基础。
前不久,“赵母匪”是何等猖狂。
1950年初,赵洪文国带领上千名匪徒,从什邡三河乡直奔什邡县城。她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并煽动部下:攻下什邡县城后,再去拿下成都,为“党国”实现“反共复国”立下大功。
土匪没有料到,早已得到情报的解放军537团,抽调了一个炮营和步兵营设伏阻截,待土匪进入伏击圈,七八门迫击炮同时开火,对准匪队一阵猛轰。土匪顿时队伍大乱,纷纷溃散。逃窜的土匪,不小心把滑竿上的赵洪文国撞翻,摔得赵洪文国痛声大叫,她气急败从地上爬起来,大呼“快撒”,她的话刚落音,匪徒们便撒脚撤向山林……
赵洪文国第一次攻打邡县城失败后,仍不肯就此罢休,当她得知解放军179师537团已开拔前往金堂剿匪的消息时。又来了精神。
过了两天,赵洪文国命令土匪趁黄昏天色暗淡时,再次偷袭什邡县城。此时,什邡县城仅有解放军一个营和两个县中队的兵力,土匪来袭时,守城的解放军英勇抗击,并在炮火的掩护下,勇敢冲出城门,对城外立脚未稳的匪军主动发起了攻击。在强大的攻势下,这些刚到城下且疲乏的土匪久战未能得手。然而,赵洪文国很快率领千余名匪徒陆续赶到,她下令把县城团团围住。在城外追杀匪兵的解放军,被迫退入城内,紧闭城门,在城楼上架起重机枪和火炮,坚守阵地。在这危急关头,川西军区收到了土匪围攻什邡县城的消息,迅速派554团赶来增援。一听解放军大部队驰援,赵洪文国十分恐慌,带着千余残匪逃进山里。
而另一股顽匪却仍占据着高景关,他们这种布阵是想牵制解放军主力,企图与红白场及三河乡土匪老巢形成犄角之势。
高景关,是当年李冰之子李二郎火烧象鼻山,引石亭江水灌溉什邡、绵竹两县数十万亩良田的治水遗址。至今烧山凿石痕迹依然可寻,山口一道分水堤俗称“大平梁”, 分水堤将河水分流,通向朱、李、火堰,滋润着什邡、绵竹两县万顷良田。至今,“大平梁”仍发挥着灌溉功能。
土匪认为这石亭江是天堑,高景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哪知绵竹金花的乡民主动给解放军带路,为解放军从金花越河追击土匪起到了很大作用。另有一路解放军同时从绵竹广济的二郎庙沿马鞍山向徐家山进攻,打得土匪损兵折将,四处逃窜;而什邡方向的解放军部队,此时也正在攻击土匪盘踞的山寨;还有一支解放军部队从关外的河坝发起正面进攻。解放军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兵分几路向高景关攻击。一时间,枪炮声呐喊声在山谷震荡。匪军拼命抵抗,但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很快难以招架。
下午三点,赵洪文国派几百土匪增援高景关,关口的敌人见援军已到,企图组织反攻,他们有的躲在山洞里疯狂射击,有的依托岩石作掩体拼命反扑,一场激烈的战斗仍在持续。然而,解放军布置得非常严密,在解放军的两轮冲锋攻击下,土匪渐渐支撑大不住,但他们毕竟训练有素,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迅速化整为零,作有序撤退。下午四点,土匪消失在茫茫林海。
剿匪并未停止,解放军新一轮攻势随后而至。1950年2月1日,独立一师某团追击土匪到达绵竹卸军门,在梅子沟俘敌5人,他们越过大道岭的红梁子,恰遇滂沱大雨,路滑难行,加之此地地形非常复杂,敌人又在暗处,追击时容易遭受伏击,解放军不得不在卸军门以西约20里处放慢追击速度。
不久,从绵竹汉旺向卸军门进攻的554团一营,赶到卸军门策应独立一师某团行动,该营在附近击溃一股土匪,毙敌数名。在卸军门附近与前不久起义的国民党十六兵团364团夹击赵洪文国,土匪遭受重创,旋即向深山撤退。一股撤向石门洞,另一股窜到茂县大石坝(今绵竹清平)。在解放军尚未对赵部完成合围时,这帮匪徒又逃回什邡红白场一带。
1950年2月24日,人民解放军开始对赵洪文国部进行新一轮清剿。战斗打响后,解放军某团一营直捣土匪司令部,各参战部队从四面向红白推进,赵洪文国遭受沉重打击,但是她直打到身边仅剩几十个人部属时,仍不肯向解放军投降。第二天下午,赵洪文国逃至大石坝与天池交界处喘息,此时,她考虑的,已不再是进攻,而是如何逃命。
大石坝是山中一个大坝子,这里三面环山,南面一条狭窄而又崎岖不平的山道沿绵远河通往汉旺。西北部森林郁葱,山势纵横交错,起伏重叠,一条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越大山,直达茂县及羌藏地区。当年红军长征时,一支队伍曾路过这里,受到了山里老百姓的善待和帮助,有的红军伤病员还在山上羌民家中养过伤,直到康复归队。
赵洪文国感到这里危机四伏,不可久留,便在几十个残兵败护卫下,蹒蹒跚跚、跌跌撞撞地将向九顶山麓窜去。她以为自己行动诡秘,甩掉了追兵,便边走边给所剩无几的土匪打气,说躲过这阵子,还要与解放军一决高下,不负党国使命。
大石坝一带山区是羌汉杂居之地,山里人既好客又淳朴实在。解放军追击赵洪文国抵达这里后,立刻进寨了解民情、对山里贫苦百姓问寒问暖。当从乡亲们的口中了解到当年曾有红军在这里养伤时,解放军激动地告诉乡民,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
不一会,就有几位常在大山采药的山民主动找到了解放军,说要见当官的。营长李佐军见了他们,亲切地问他们有什么事情,采药人对营长李佐军说,自己非常熟悉山路,要求带路追击土匪。并说,采药途中,他们已经看到一帮土匪的行踪,几十个土匪就驻在红庙场村南头一座破败的大庙里。营长李佐军一听,非常兴奋,只要发现土匪的藏身之地,战斗就会顺利得多。
去红庙场村要通过一座竹索桥,桥下,是万丈深渊,如果竹索桥有土匪把守,要想攻到桥对面,实在没有把握。营长李佐军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由采药的老乡带路,派三连连长刘志全带两个排长一同去侦察。竹索桥下,河水冲在巨石上发出轰隆的声音,正好为解放军侦察敌情作了掩护,经仔细观察,他们发现,竹索桥并没有敌人防守。营长李佐军听了侦察结果后分析,敌人一定是没有想到解放军会“从天而降”,于是,果断下了夜间突袭命令。
当夜12时,三连两个尖刀班悄然通过竹索桥,他们搭人梯翻过一丈多高的庙宇院墙,对庙子里的土匪发起了突然袭击,解放军后续兵力紧随其后,与敌人展开了夜间近战。擅于山地丛林战的土匪反应很快,迅即抵抗,因解放军是袭击,占有先机,土匪仓促应战,处于被动挨打,所以,十几分钟后就被歼灭过半,不到二十分钟,整个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却未发现匪首赵洪文国。原来,赵洪文国在部属与解放军交火时,便悄悄装扮成农妇,几个心腹也装成樵夫模样,护着赵洪文国,趁着混乱,不顾月黑风高,再次钻进山中丛林逃脱。
2月25日赵洪文国及十几个顽匪漫无目标在山中乱窜,无意间逃到了金花、天池交界的丝瓜架一户农家中,这时,他们已饥渴难耐,便装出一副可怜样,说自己是去茂县买山货的商人,不幸在山里迷路,边说边拿出银元,迫不及待地哀求农妇想法买些东西给他们吃。
农户主人是一个中年妇女,她发觉赵洪文国及随从不像正常商人,立刻引起了警觉,农妇装着热情,把赵洪文国等安顿好之后,利用土匪叫她买东西的机会,出门便将此事告诉了正在搜山的解放军。于是,解放军179师537团一营三连连长一方面派人向部队上报此事,一面带领战士迅速赶到农妇家中,可是,赵洪文国非常狡猾,当她发现农户主人脸上有怀疑的神情时,便叫几个部下随自己躲进山林,并让另几个土匪留下以观其变,如果情况不妙,便朝与她相反的方向逃跑。赵洪文国刚躲进林,便看见远处山路上的解放军正向农户家方向奔来,于是,当解放军赶到农户家时,赵洪文国已不见了踪影。最终,战士们只追上了几个与赵洪文国逃跑方向相反的土匪,并在交火时将其击毙。
当解放军判断赵洪文国可能逃往九顶山方向,企图窜入茂县羌藏地区时,赵洪文国却化妆成农村老太太,从大石坝穿过山间小路,翻过金花与遵道交界的土地岭,逃至绵竹遵道乡大山里,她疲惫不堪,慌不择路,钻进了山民余华富家中并哀求救她,尽管余华富胆小而又怕事,但他看过乡间路口张贴的通缉令,上面有赵洪文国画像。余华富发现,面前这位老太婆很像那个被通缉的杀人不眨眼的“赵母匪”, 心里虽有些胆怯,但也佯装热情,给赵洪文国弄了些饭菜,待她狼餐虎咽之时,余华富以砍柴为由出了家门,余华富快步下山向人民政府报吿了此事,解放军立刻组织人马赶到余华富家中,到达时,见赵洪文国正躺在农户家中马架子上养神。执行搜查的解放军当即对她进行盘问,赵洪文国仿佛知道了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却装着非常镇静,甚至装疯卖傻,企图蒙混过关。但她的谎言一点也没有用,解放军用先前发放的照片对比后,发现此人正是赵洪文国。
当剿匪部队首长听说赵洪文国被解放军活捉,立即命令将其押至什邡县城,交由川西军区军法处判处审判。
赵洪文国被捕后顽固不化,拒不认罪,民众一致要求严惩。1950年7月初,川西军区军法处判处罪大恶极的赵洪文国及其得力干将死刑,同年7月16日,赵洪文国在什邡县城东关被枪决。那天,什邡万人空巷,百姓欢呼剿匪胜利。
绵竹、什邡及周边山区剿匪的胜利,不仅让当地人民过上了安宁日子,还使建立不久的新政权的地位迅速得以巩固。最重要的是,平叛胜利之时,也是国民党蒋介石“大西南防御战略”从此崩溃之时,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关口剿匪,是冷兵器时代结束后,迄今为止发生在绵竹及什邡两地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整个平叛及剿匪军事行动中,我军也付出了代价。仅在红白张家山、燕子岩、木瓜坪的战斗中我军就牺牲了11位战士。他们长眠于什邡红白烈士陵园,陵园四周长满苍松翠柏,中轴线上的纪念碑上写着:“十一名同志合葬于此”。纪念碑背面,镌刻有平叛史料及十一名同志牺牲经过的碑记。
现在这座纪念碑是在5.12大地震后重建的,它庄严肃穆,巍然屹立,默默地向后人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