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婷: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学版图中,彝族文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片富有古老传说、悠久历史的土地上,创造了具有独特意象的民族文化及文学形态。请向我们介绍下当代凉山彝族文学的发展历程。
沙辉: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一脉相承的文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有以《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妈妈的女儿》等为代表的为数众多的彝文创世史诗、训诲史诗、叙事和抒情长诗及其它各种典籍,以及以民间集体创作为主的其它各类形式的文学,例如彝族克哲(也叫克格哈查,一种诗体口传文学)、尔比尔吉(谚语、格言),歌谣唱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有特定用于婚丧嫁娶场合的一些说唱、对辩、出嫁歌、《送魂经》等,构成了绚烂而厚重的彝族传统文学,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大观园。并且这些文学样式,大多数属于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部分也有手抄本的形式传世,它们是“活着”的文学,是“行走”在生活中的文学,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义上的彝族文学,实际上是包括了彝族母语文学和彝族汉语文学,即用彝文写的彝族文学和用汉文写的彝族文学。从时间节点上来划分彝族文学,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点,大致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彝族文学(旧文学、传统文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彝族文学(新文学、当代文学);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彝族文学,又大体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为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为第二阶段,从2000年之后至今(即21世纪时期)为第三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彝族文学,更多是用彝文创作的母语文学,属于口头文学、集体创作的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凉山文学获得了全面长足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彝族作家文学;新时代以来,随着文化自信和文化意义的不断彰显,彝族文学实力派作家、诗人表现强劲,后起之秀不断涌现,形成老中青全面开花的生动局面。彝族文学氛围浓郁,创作群众基础扎实,后劲十足,是当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生力军和组成部分。以吉狄马加、阿库乌雾等为代表的凉山籍诗人不断进入国际诗坛的视野,创作成果让人瞩目。在2023年召开的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吉狄马加获“杰出作家”荣誉称号,倮伍拉且、谢正贵、阿良子者、鲁娟、杨阿洛(阿蕾)、木帕古体、时长日黑、阿牛木支、阿克鸠射、阿微木依萝、贾瓦盘加等11位作家获“突出贡献作家”,凉山作家占比达六分之一,实力突出。在迄今为止的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每一届都有彝族作家、诗人获奖,共有27人34人次获奖;27人中14人为凉山籍作家、诗人,34人次中凉山籍的占20人次,人数和作品数均超过一半。另外,年轻一代优秀创作者不断涌现,以2023-2024年为例,1人成功加入中国作协,13人加入省作协,160余人加入州作协,充分展现了凉山文学的整体实力。
张语婷:彝族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从口传史诗《勒俄特依》到当代彝族诗歌创作,以其浓厚而深刻的民族性和现实性,生动展现了这片土地斑斓壮阔的历史。请向我们介绍下凉山州目前的诗歌创作情况。
沙辉:彝族被誉为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彝族的传统文学以诗歌为主,所有的文学样式也都差不多以诗歌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例如《玛牧特依》、克哲等,都是如此。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都是诗歌或者说是诗化的语言在发挥作用。至今,诗歌依然是彝族文学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最能代表彝族文学的实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当代彝族汉语诗歌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时代以来党的民族政策、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彝族文学(彝族诗歌)的滋养和促进作用是显然易见的。
当下,凉山的诗歌呈现出创作者众多、成果显著、相关活动频繁的状态。凉山诗人和音乐人“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老中青诗人创作力旺盛,全州诗歌创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每年在各个层级的刊物和平台发表大量诗歌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全州本土作家每年在省级及以上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件,出版十余部作品,其中诗歌均各占三分之一以上。2025年上半年,就有6位凉山作家作品登上《民族文学》,甚至出现了同一期(第6期)同时上刊3人的可喜情形,其中绝大多数作品是诗歌(诗歌5次,散文1次),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凉山诗歌的活跃状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凉山对于四川省文艺副中心和新时代文化强州建设的推进和全州文艺扶持奖励办法的实施,全州文学爱好者创作激情空前高涨。
张语婷:你在《人类学价值和彝族文化的承载》这篇文章里,由吉狄马加的诗歌展开,探讨了关于诗歌的功能与价值。认为在“娱乐化、轻松化、反严肃已成为我们当下时代民众精神的一个共性特征”,更应呼唤诗歌的神圣价值,即文化意义的承载。能否结合自己的创作,具体谈一谈诗歌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沙辉:感谢您对这篇文章的高度概括、精准概括。同时我也没有想到您会由此非常自然地提出这样有意义而显得有点“大”的问题,但是我确实觉得我们应该讨论一下类似的问题:这很有意义和必要。那么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感受粗浅地谈一谈吧。我为什么喜欢上诗歌和诗歌写作呢?或许是因为我当初就觉得,一是诗歌它很“美”,有着美的韵律(例如适合朗诵,即闻一多“三美理论”中的音乐美)、美的形式(它的排列组合方式是很“美”的,即闻一多所说的建筑美);二是诗歌最能够表达我们的精神和内心,例如很多人喜欢上诗歌或许是从“情诗”开始的,作为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事物之一,爱情是最纯洁而神圣的情感,而最能够表达这样“美好”情感的,可能就是“情诗”了。即使是情书,那里面应该具有着许多“诗”的成分——美好情感的表达、诗化语言和句子的运用,否则,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情书可能是不被看好的了。
我说上面一大堆话,是想说明,诗歌是用来“诗意”“诗化”和“美化”我们的情感和生活的。我在很多场合讲过,什么是诗,诗的本义就是“美”。你看,我们是不是用“诗意”“诗情画意”“诗一般的语言”来形容“美”的?所以诗的初始含义应该是“美”的意思,所以诗歌属于“美”的范畴和事物。然后,诗歌是最能寄托我们的精神、表达我们内心的,它是自我对话的途径之一,是承载和净化我们内心最好的方式之一。头发需要梳理和“打扫”,所以梳子就是头发的扫把,牙齿需要“打扫”,所以牙刷就是牙齿的扫把,心灵也需要“打扫”,诗歌就是心灵的扫把。我曾在西安分享我的诗集时说,诗歌是最懂我的,比我的爱人,比我的生母还要懂我。同时我也说过诗歌是“人类的心灵笔记”,承载着人类的心灵史。我可以由此说出我的认识了,即诗歌与个人的关系,是诗歌能够净化自我的精神和内心,能够装点和“美化”我们的生活。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不仅记录和反映了时代,记录和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样貌,它同时也是在“净化”和“美化”社会,让时代在“美美与共”中健康发展。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很好的“诗教”传统,追求“和美”“和善”是国人精神特征之一。这大概也算一个例证吧。
张语婷:诗歌及其他样式的文学都具有文化承载的意义。在大凉山,有许多古老而丰富的民间故事,它们有着更内在的、更深沉的文化及精神的内蕴。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传承?如何推动民间故事的转化和发展?
沙辉:因为物质困乏和条件制约,彝族的传统文学特别是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在广大民众中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前更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夜幕降临后围着火塘听爸爸妈妈讲述彝族故事,这差不多是那时候所有彝族人的经历,很多彝族作家也坦言这是他们的文学启蒙。这样的“围炉夜话”其实是那时候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传播形式,也是文学和文化“行走”在广大群众中的重要途径。这可以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发。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固然需要政府和“顶层设计”的参与并推动,但更需要让其“活态”的传承,而不仅仅限于“项目”式的和“展览”式的“馆藏”方式。它需要更广泛的民众参与和社会基础,更需要就在我们的身边“活起来”。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我想,使人喜闻乐见,让其“活起来”的动态传承,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对于民间故事的认识,我觉得不应该固守原来的概念了。对于多样化的信息时代而言,民间故事应该包括那些当下鲜活的段子、故事、消息等等,而这一切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灵感来源。让文学和这样的“民间故事”带着如此的鲜活性走进生活、走进民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内容的改编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让文学民间故事化(即让文学贴近生活促进其在民众中传播),让民间故事文学化(即充分利用民间故事的有趣性、灵活度和鲜活而高度概括生活的特点,化为小说等文学样式所用),这或许不失为推动民间故事的转化和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文学和新时期的民间故事更好地回到生活中、走进民众。
张语婷:凉山州的彝文写作和汉语写作都有着丰厚的积累和资源。请向我们重点介绍下彝族母语作品的创作情况以及在推动母语作品传播与影响的一些措施。
沙辉:历史上,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文学的重要形式。需要强调一下的是,1980年,《彝文规范方案》的正式推行和《凉山文学》彝文版的创办,以及这之前《凉山日报》彝文版、这之后《民族》杂志彝文版的创办,有力促进了凉山彝族母语文学的发展,激发了凉山彝族母语作家的创作热情,形成了彝汉双语创作的“双生花”竞相开放的生动景象。在骏马奖和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中,彝族母语文学多次摘得奖项。
张语婷:凉山州文学近些年不断发展,逐步发展为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体裁并举的现代新文学格局,也不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请问在出作品、出人才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沙辉:凉山是文学的沃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凉山历届政府对文化和文学建设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有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凉山州创建四川文艺副中心,推动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实施了文艺扶持奖励办法,空前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张语婷: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凉山作协近期的重点工作。
沙辉:凉山州作家协会现有435名会员,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0人,省作协会员72人。近年来,凉山州作协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除了做好团结引领、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好相关工作之外,在会员发展、活动开展中强化作用的发挥,在推出作品、推出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积极作为等方面不断使力,为凉山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个人简介:沙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文艺报》《文汇报》《民族文学》《当代文坛》《四川文学》《星星》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有诗歌作品被翻译成波兰文等在国外发表。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等,文学理论评论集入选2025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诗歌评论集入选凉山州首届(2023)“书香凉山”工程出版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