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3078150395969536

阿来。南充市作协供图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在第二届嘉陵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主题演讲——


历史学家说,河流滋养了人类丰富的文化与文明。地理学家说,当你把地图变为立体的形象时,河流就是一株大树,源头、支流是它的众多分支,日渐汇聚的主流是它雄壮的根,深深扎进大海。而我们文学艺术家说,文化也是一条河流,中华文化的河流源远流长。所以,我们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多以先贤前辈名字命名的各种文学奖项,我觉得我们也有一个创举,就是用一条河流的名字,用嘉陵江的名字来命名文学奖。如果说那些以文学前辈、文学先贤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承载着后辈对文学精神的永恒追寻,那么我们则有一个内在的强烈企求——就是在精神上、在人格上、在艺术的高度上,向他们看齐,把他们作为标杆;如果我们更有勇气,也可以将他们作为我们试图超越的目标。

这是我们对文学的一种理解。但今天晚上我们这个奖项,属于一条大河,属于一条江,它就叫嘉陵江。我想这又是另外一种文学向往。我们要向深处去,因为河流纵贯的就是时间;我们要向广处去,因为河流纵贯了这么多地域,尤其是它的众多支流连接了这么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头也包含了不同地方对世界的不同理解。所以这样一种用一条江来命名的文学奖项,我觉得会越办越好。


江域为媒:以开阔视野联结文化脉络

首先我要感谢南充,你们有这样一种开阔的眼光。其实,你们并没有责任把整个嘉陵江流域的文化整合起来,但你们在文化上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宽广的视野,看到的不仅是南充这一段江流,而是试图把它的上游、下游、主流、支流结合成一个整体。今天我们中国人都在讨论“何以中国?”,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奖项是会越办越好的。我们已经在不同场合说过若干次“越办越好”,但就这个奖项而言,从第一届到第二届发生了这么大的一个跨度,南充市主动跟上下游、不同地方的文化界、写作人建立这样广泛的联系,发出这样的召唤,把大家聚集在这里,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

嘉陵江作为一条文学之江,早在公元700多年,就有伟大的诗人杜甫来到嘉陵江畔的阆州。他有一首写嘉陵江的诗,叫《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这两句话其实都是物理事实,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听起来很寻常吧?其实不简单。他第一句就是一个问题:江水是什么颜色?很多人都看到江水,但他在问“何所似”,第二句他给出了答案——两岸的青山、两岸带绿的植被,我想包括了森林,包括了我们耕种的田地,这样的颜色倒映到碧玉一样的江水中。这个时候,江水已经有点像一个作家的心理:它映照了万物,给万物染上了自己的色彩,又把万物的色彩拿来丰富了自己,所以叫“石黛碧玉相因依”。下面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水鸡衔鱼来去飞”是一种自然景象,但“巴童荡桨欹侧过”是一种人类活动。所以如果要深入了解这条江,必然要把眼光投向它的自然、投向自然界中滋养出来的人类——多样、丰富、伟大的人类。

所以我想,其实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经常说要向古人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杜甫的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中国关于诗学的审美与艺术创造精神,是一种于国于民的关切、沉浸与自我认同,是中国文学之所以伟大、中国文学这条河之所以支流众多且主流壮大、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


文承古今:以时代浪花唤醒江河精神

今天,我们的作家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当然,我们现在的写作,与元稹、杜甫、李商隐、陆游在这条江上行走的时候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写作的难度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他们那个时候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的作家确实需要怀有更多野心,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尤其在全球化后的当下现实,都在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更新颖的认知途径,尽管这种内在精神未必源自杜甫。

我想文学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但问题是,我们每次都在说“期待”,每次都在说时代带来的地域变迁,每次都在说我们要做时代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刚才有位获奖者说要做一个“波纹”,其实“浪花”更好——文学需要高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所以我觉得嘉陵江文学奖,正是为了弘扬这样一种精神。

嘉陵江背后,除了刚才我们讲的、可以追溯的杜甫、陆游他们写下的那些诗篇,我想我们更要注意近代以来的精神传承——在需要革故鼎新的时候,政治家们、经济学家们、企业家们、教育家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这就是近代以来嘉陵江流域孕育的精神力量,我们为此感到自豪。而今天这个日子,我们举办第二届嘉陵江文学奖,就是对这样一种嘉陵江精神的唤醒。所以期待下一届更辉煌、更成功,期待下一届嘉陵江流域的作家、诗人,能有更好的作品回报这片疆域、回报这个时代。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虹整理



■名家专访

阿来寄语南充作家:

文学的根,必须深深扎进生养你的土地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3079058022383616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阿来。南充市作协供图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罗虹 实习生罗文秀

11月1日晚,第二届嘉陵江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四川省大木偶剧院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出席并讲话。颁奖典礼开始前,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对阿来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认为嘉陵江流域的地域特色对作家写作来说,有哪些特别的灵感?

阿来:写一个地域,不在于灵感,而在于我们对这个地域有没有充分了解。如果要说它带来的启发,那么最主要就是它的多样性。嘉陵江流域的发源地是崇山峻岭,但是越往下游走,慢慢就变成丘陵地带,变成小平原。它不同的地貌孕育出不同的物产,也塑造了各地百姓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就是这样一条不算长的长江支流,就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变化,而文学就应该去捕捉这种变化,而不是被一个固定的框架所束缚。

记者:南充是嘉陵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这些年南充作家的文学创作您有关注吗?您觉得南充作家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阿来:有关注。在我看来,南充的作家对生活都有很好的理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前辈作家已经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魏继新、李一清的作品。在那个年代,他们就是聚焦于当时社会生活当中出现的新的东西,那种跟我们旧的观念有冲突、需要解决的,从而展现出从“旧”走向“新”的艰难过程。他们这种探索,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新东西不断在出现,改革不是一天完成的,所以作家既要看到表面的变化,更应深入其内在动因。至于南充作家的作品特点,我认为,文学作品不必过分强调“特点”,因为文学除了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以外,更多的还是得有一个社会共通性的东西。文学作品如果独特性太多,反而影响传播,因为别人也要感兴趣。

记者:您一直强调“书写一个地方就要吃透它”,对于南充的年轻作家,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挖掘本地故事、写出好作品,您有什么建议?

阿来:一个作品的好与不好,除了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整体把握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你对所写对象是否真正了解。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写得“不像”、不真切,问题往往不在于文笔,而是我们对那片土地、那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样态,了解得还远远不够。所以我的建议很朴素,那就是认真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年轻作家要真正走进南充的街巷与田野,读懂嘉陵江的潮汐、阆中古城的风韵,倾听市井深处的方言与故事,在行走与思考中捕捉真实的情感与细节。如果你不愿下这番苦功夫,仅凭想象构建一切,那么无论怀揣再大的野心,最终都难以落地生根,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文学创作的根,必须深深扎进生养你的土地之中。

记者:作为四川省作协主席,您认为第二届嘉陵江文学奖的举办,对推动陕甘川渝文学联动、激活流域文化生命力能起到哪些具体作用?未来该如何进一步扩大这类地域文学品牌的影响力?

阿来:这个奖项的作用,首先在于激励和促进。它通过表彰优秀作品,为陕甘川渝地区的文学创作者树立了标杆与榜样。当然,获奖不是终点,更是一种促进。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这个奖项既是对得奖者过往努力的认可,也是促进他们继续向上的动力。同时,这个奖项也是对更多尚未获奖的写作者形成一种引导,鼓励大家朝着更高的文学标准迈进。

文学品牌的根本影响力不在奖项本身,而在于作品是否真正是好的。我们更期待的是这个奖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选出的作品一届比一届更有分量。南充地处嘉陵江中下游,自古就是流域内的文化重镇,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文化的活力。近现代以来,以张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驱在这里兴教育、办实业,使南充一度成为除成都之外四川第二个文化中心。今天,我们虽然面临更多城市的竞争与挑战,但南充拥有着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恰恰是我们在新时代保持文化活力的重要根基。用好这样的文化底蕴,持续推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是扩大“嘉陵江文学”这一品牌影响力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