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风雨兼程,新华文轩从延安窑洞的星火中走来,始终扎根“用心服务教育”的信仰沃土。从革命先烈创办书店的初心,到“课前到书”的接力坚守;从老一辈背竹篓送书的足音,到信息化校园的创新探索,文轩人以平凡之躯践行伟大使命——他们用双脚丈量乡间小路,用双手传递知识火种,在“赠梦圆梦”的循环中托举孩子未来。

二十载华章,是信仰化为坚守、传承融入血脉、创新扎根大地的奋斗史诗,更是一群人、一代人与教育事业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见证着“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执着如何让梦想开花。

文轩落地,信仰发芽,是初心亦是方向。新华文轩的前身是新华书店,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首批成果企业。在书记党课上,讲到我们的根在延安,讲到1937年深秋,黄土高原的窑洞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以书籍武装思想,以文化滋养信仰”的战略部署。这八个字不仅铸就了新华书店的创建根基,更昭示着文化央企与生俱来的政治使命。

心中一股莫名冲动,革命先烈抛洒热血的画面仿佛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文轩革命精神。带着这样的念头,我似乎真的来到了当初,看着边区军民争相传阅进步书籍的场景,与当下青少年在新华文轩实体书店专注阅读的画面,形成跨越时空的文明交响。这种震撼使我顿悟:从延安窑洞到现代文化综合体,我们始终在赓续红色文化基因,践行“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初心使命。若有时空穿梭之可能,最想馈赠先辈的并非物质成就的具象展示,而是对其战略远见的印证。正如胡愈之先生在《文化发展战略论》中强调的“百年树人”理念,新华文轩历经三代人耕耘,已构建起覆盖全川的文化服务网络,年服务读者逾千万人次。这份跨越世纪的文化坚守,正是对先贤智慧最有力的时代回应。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首批成果企业,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文化国企既是意识形态阵地守护者,更是全民阅读生态建设者。从纸质阅读到数字融合,从实体空间到云端服务,文轩人始终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传承,用专业力量构筑精神家园,这正是新时代对“信仰的力量”最具象的诠释。

坚守传承,事业开花,是责任亦是使命。青青田野间,一辆辆装载的图书的货车,正在缓缓向前,坚持“课前到书”这话流传了45年,这份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坚守,是无数的文轩人不辞辛劳的接力。或许在当下到村庄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可是十年前、二十年前或者更远呢?在与文轩老前辈聊天中,我不知不觉梦回那个场面:天微亮,送书的货车到了镇上,一人背着一竹楼书共赴乡村学校,陆陆续续,一去就是一整天,回来的太晚了,迷迷糊糊睡在了书堆里。奇怪的是,大家都欢声笑语,甚至时不时吼上两嗓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正当我疑惑这个梦如此真实的时候,梦的下方出现了一行小字“文轩老同志赠”,原来,当我怀揣梦想,为文轩梦而奋斗的过程中,也收获前辈的梦想与希冀,我不仅是赠梦者,亦是捕梦人。正是一代又一代不辞辛劳的文轩人,接过一个又一个历经风雨的接力棒,让乡间巷尾响起孩子的琅琅书声,让文轩事业遍地开花。

与时俱进,梦想结果,是平凡亦是伟大。夜深人静时,我伏案整理工作笔记,伴着窗外灯火和库房中的“咚咚声”。困意袭来——我站在教室外,学生们领着新的图书,欢声笑语;我带着学生到了北川老县城,默哀祭奠,我们与羌族的哥哥姐姐手拉手在新县城的广场上围着篝火跳舞;我站在会场后,看着正在认真学习的老师们,老师们、孩子们说着感谢的话语“多谢你们了”。我张了张嘴,想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话到嘴边,却化作无声的欣慰。梦醒时分,灯光依旧,桌上摊开的资料还留着未干的笔迹,研学策划、教师培训方案、一木环保、校园建设……一笔一画,皆是脚踏实地的痕迹。

原来,所谓“伟大的事”,并非高谈阔论的宏图,而是与时俱进开拓业务,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工作,一级一个阶梯巩固新兴市场,让更多的文轩梦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结出累累硕果,让更多的文轩人成为新时代的筑梦人。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蝶,抑或蝶之梦为周;而我们扎根基层的文轩人,何尝不是在“赠梦”与“圆梦”的循环中,实现与教育的双向奔赴?我们带去的,是一份知识;而我们收获的,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日益壮大辉煌。当理想照进泥土,梦便不再是虚幻的泡影,而是扎根生长、终将结果的乔木。始于信仰,成于传承,终于脚下,家国同梦,共话这夏日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