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我将此次活动的缘起与重点作一介绍。
四川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经济建设中地位重要。省红星(省直)作协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发起在稻城举办了首届知名作家青藏高原生态文学创作研讨会,为文学创作搭建交流平台,知名作家马丽华、阿来、范稳、梅卓,以及达真、凌仕江等藏地书写的新锐作家与会。
会上大家回顾了对西藏的三次发现:第一次是伴随着西方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入,也伴随着以理性和科学名义,对古老民族的灵魂世界和生活世界进行全面的“去魅”和“启蒙”。如斯文·赫定,约瑟夫·洛克,大卫·妮儿,植物猎人威尔逊,乃至发现大熊猫的罗斯福兄弟。第二次“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次的发现者主要不是探险家和科学家,而是文学家和艺术家,西藏作为一个“新的西藏”,一个活生生的“诗和远方”,为此掀起多轮西藏热,这一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它们以马丽华《走过西藏》大散文创作、扎西达娃“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新小说写作、阿来《尘埃落定》近代背景宏大叙事、范稳的“藏地三部曲”,还有梅卓的诗歌等为典型代表。
在回顾的同时,与会作家更加聚焦和呼唤对青藏高原的第三次发现: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藏区也不是只有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的美丽图景,文学艺术也不能置身事外。
因此,发现真实、回归理性、构建未来,就是第三次“发现”的关键词,人们谈到除传统的人文写作(如神性与佛性,雪山与朝圣)外,还应加强科学性、现代性和生态文明的写作,它们,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基石……
大家商议了第三次发现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生态建设为背景与重点,并在几省藏区轮流举办。在阿坝州文联和阿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第二届活动如期在阿坝的莲宝叶则举行。
随着青藏铁路的延伸、雅下电站的兴建、新藏铁路等超级工程的规划和兴建,将重塑青藏高原的政治、经济和生态版图,也为两州注入新的动能;新能源产业的勃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的跨州联动,已不再限于“兄弟阋于墙”似的鸡毛蒜皮,而是参与内地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几年甘孜、阿坝经济增长速度已从长期落后到在全省名列前茅,2025年两州财政收入达到28%、24%的增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甘孜与阿坝的合作愈发紧密,其示范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地形分三个台阶,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第二阶梯在1000~2000米,第三阶梯平均在2000米以上。将三个台阶集于一身的四川,实在是内容丰富,花团锦簇,早被人惊呼:“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过去将四川称为“天府之国”,主要指成都平原。其实,从文旅角度,既有以第一阶梯成都平原为本底,富庶、闲适的“天府四川”,又有第二阶梯以岷江、大渡河谷直至攀西沿线、以宜居和热烈欢快气质著称的“阳光康养四川”,还有第三阶梯以横断山为基础,以雄奇、多彩为基调的“西部四川”。而甘孜阿坝两州,正是构建雄奇多彩西部四川的根基。
这次考察的莲宝叶则景区可以作为阿坝旅游资源的一个独立品类:大石山,将阿坝文旅的品牌由“九大”变为“十大”。
今天,我们的相聚,正是希望以文字为笔、以情怀为墨,进一步探索生态文学与民族团结的深度融合,让“共同体”意识扎根,让青藏高原的“第三次发现”通过文学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王怀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四川省红星作家协会(省直作协)主席。曾主编多部历史文化书籍,出版《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西藏手记》《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等人文地理专著。作品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旅游宣传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