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战争。无论前线后方,不分男女老少,全国人民都积极参与,共赴国难,保卫家园,同仇敌忾!
抗战时期,西南边陲之地的四川,有一个籍籍无名的农业小县——灌县(今都江堰),抗日救亡运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来自军界、文化界的名人陆续汇聚于此,积极投身抗战洪流。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竭尽所能,为民族存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让我们回望历史,再次聚焦这片热土——灌县,那个在烽火岁月中凝聚抗战力量的精神港湾。
岁月流转,总有些地方会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承载非凡的意义。抗战时期的灌县,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以青山为怀,江水作伴,庇护了无数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留下的故事与足迹,如同星辰般照亮了那段艰难的烽火岁月,在历史的长空中,闪耀着永不消逝的光芒。
宋哲元,这位在抗日战场上威名赫赫的将领,因伤病来到灌县休养。观凤楼侧的“博爱山庄”,原是他暂避喧嚣的栖身之所,却成了他践行爱国情怀的新战场。他目睹灌县百姓在战火余波下的困苦,便毫不犹豫地拿出积蓄,建立抚幼院,让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重新有了遮风挡雨的家,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控诉,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他组织建立的平民医院,免费为百姓诊治,这温暖了无数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他虽身卧病榻,心中却时刻牵挂着前方战事,墙壁上“还我河山”的题字,遒劲有力,那是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眷恋,也是永不熄灭的抗日决心。
冯玉祥多次来到灌县,在青城山的道观中,留下了他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词。他站在露天的场地,目光如炬,声音洪亮,诉说日军的暴行。他的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个人的心,更点燃了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书画义卖、街头募捐,他用尽一切办法,为抗战筹集物资。他手持“救国捐”木箱,在街头奔走的身影,让无数人感动落泪。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也让灌县的百姓明白了,每一份力量都能为抗战胜利添砖加瓦。
在灵岩寺旁的茅屋中,钱穆和冯友兰这两位文化巨匠,在战火的阴影下,依然坚守着学术的阵地。夜晚,油灯昏黄的光晕里,是他们专注研究的身影。钱穆修订《国史大纲》,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融入笔端,用历史的厚重,为抗战中的人们注入精神力量。冯友兰的哲学讲座,在古树下、在破庙中开讲,流亡的大学生们围坐四周,聆听着关于民族精神的深邃思考。他们与灌县的山水、古刹融为一体,用知识的火种,驱散战争的阴霾,守护着文化的根脉。
张大千在上清宫的岁月里,他将青城山的灵秀化作笔下的丹青。他的山水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着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为百姓绘制的石碑,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回应。抗战主题画展上,一幅幅作品,是他用艺术发出的呐喊。他将个人的艺术创作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让画笔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另一种武器。
在灌县,军界与文化名人的故事紧密交织。他们的共同努力,将这个宁静小城铸就成了抗战后方坚实的精神港湾。军人们以行动守护百姓,文化人以笔墨点燃希望,而普通民众则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拳拳爱国之心:防空洞里的临时书房、为募捐奔忙的身影、抚幼院中的欢声笑语……共同绘就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抗战画卷。
如今,硝烟散尽,但灌县的青山依旧,江水长流。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早已镌刻进历史的记忆。它们诉说着:在最黑暗的时刻,信念与希望之光永不熄灭;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团结与坚守终能战胜一切。漫步于灌县(今都江堰)街头,历史的回响仿佛仍在耳畔,那些闪耀的身影清晰如昨。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历史昭示未来:国家强大是和平的基石,强大的国力与军力,是中国长治久安最有力的保障。
(作者简介:廖可勤,都江堰作协会员、玉垒诗社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