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文学馆开设的国内首家文学数字体验厅里,有一个以年龄数据介绍作家的展项,其中年纪最小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史载:“宾王生七岁,能诗。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应声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叹诧,呼神童。”一个七岁孩子写下的《咏鹅》诗,已成为中国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书的儿童诗。

骆宾王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教育的诗教典范。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开蒙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传统的开蒙教材就包括《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更是在明清成为必备的启蒙读本。

诗教之所以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当然是出于要充分利用孩童记忆这一黄金窗口期,可以让孩子在初识自然名物时便具有诗性的眼光,潜移默化地培养情操,成长为一个自足的个体。虽然孩子对童年时所记诵的诗词并不能全然理解,但是有所经历后就可以重温旧章,尚友古人,与最有趣的灵魂做知己。

毕生从事诗教的叶嘉莹先生曾言,“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她干脆认为“诗词可以养生”。

诗歌或许不能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却能通过“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给人一个宣泄、慰藉痛苦的出口,慰藉滋养人的精神生命。

经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章节入选了后世的语文课本。在这一回中,香菱因薛蟠外出,得以进入大观园,并开始向林黛玉学习作诗。林黛玉不仅欣然接受香菱的拜师请求,还详细指导她如何从王维、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强调了写诗时立意的重要性。香菱向林黛玉学诗的故事,可以看成以诗歌开展文学通识教育的范例。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倡导的“博雅教育”,主要推行的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几何、天文和音乐等学科在内的“自由七艺”,以区别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学科,希望培养真正全身心发展的“全人”。发展到今天,通识教育已被视作让孩子受益终身的素质教育。而文学通识教育则是将文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本,培养他们敏锐的文学感受力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此而论,诗歌所具有的形象性、传播力、凝练度,使其成为最适合开展文学通识教育的样式。诗以形象说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声的音乐,富有节奏,容易口耳相传;诗歌以简驭繁,以最精练的文字承载最丰富的意蕴,堪称最精致的语言艺术。从《诗经》开始的中国文学,汉语文字之美便充分地体现在诗歌的韵律里,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小说、散文、戏剧,都有着诗性的追求。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经忧虑,“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也同样为中小学生担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诗歌,也就远离了人的灵性与神性,成了‘失魂’的教育。这些年在应试教育的逻辑支配一切的情况下,诗歌教育或者被边缘化,或者也纳入应试轨道,成为一种分析性知识,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青少年,特别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感情世界”。

无论是诗教的边缘化抑或滑向功利轨道,都是无可回避的现实,但这也正是开展诗教工作的意义所在——通过诗歌教育,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中,用诗歌实现孩子的自由表达,用童心寻觅生活中的诗意。文学是美好的,从小经过文学熏陶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强大的精神滋养。

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线教师,他们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担负着发扬诗歌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们以诗歌之美来丰满自己的精神。只有更多的教师充分理解诗教工作的意义,从改变自身的教育存在做起,把被逐出的诗神请进课堂,才可以让孩子们更早、更好地接受诗歌的审美陶冶,从而唤醒孩子潜在的诗性。

当然,我们的诗人也责无旁贷,当代诗教离不开新诗创作,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创作要重视精神维度建设,强调以诗化人的理念,突出作品的审美教育性,使之深入人心,对人的精神、灵魂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的沃土,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佳作,浙江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深深烙印着诗歌的印记,可以说是“浙水敷文”的生动写照。依托全国诗歌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设,浙江的诗教工作已被列为省政府重点文化项目之一。

目前,为推广诗教成果,推动诗教普及,我们正在酝酿打造一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的“诗教计划”系列丛书,旨在以诗歌为纽带,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青少年美育培养,构建“教、学、创”三位一体的诗教生态。通过系统化的教案指导、经典与地域特色兼具的诗选读本,以及真实鲜活的儿童创作手记,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诗歌教学范本,为青少年打开感知诗意、表达心灵的窗口,同时彰显浙江作为“诗画江南”的文化底蕴,推动诗歌教育从课堂延展至生活,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创造力的新一代,为中华诗教传统注入时代活力。

最后,我想分享一首浙江小学生林梓晨的折桂诗作,她在骆宾王故乡义乌幸福湖畔举行的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上现场赋诗《幸福湖》:

这是幸福的渴望/湖把大地上/清晨鸟儿的鸣叫/夜晚的虫声/幸福的歌唱/都收集起来/赐予人幸福/和快乐

是呀,诗的种子一旦播下,收集起来的都是幸福。


程士庆:现任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文学馆馆长,系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作品集《大学一年级——二十岁的坦白》,主导出版有《小欢喜》《小舍得》《惊蛰》,策划出版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