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我市作家罗瑜权的散文集《站立的河流》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后的第二部散文集。

《站立的河流》是一部写涪江的书,主要涉及涪江流域的阿坝、绵阳、广元、遂宁、南充等地。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54篇,分为“静观蜀道”“羌山听风”“涪江泛舟”三辑,其中大部分是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走长征路等活动的采风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的亲历感受。作品有鲜明的主题、鲜活的语言、自然得体的承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清新的笔调,把自己对故土、对巴山蜀水的爱巧妙地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用温暖的文字带人走进绵阳、走进涪江,领略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美。当代诗人、评论家雨田评价,这部散文集有鲜明的主题、鲜活的语言、自然得体的承启以及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哲理性。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32055353695322112


作者简介:1965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当过军人,现在是警察,二级高级警长。现居绵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奖,被40多种选本收录,其中报告文学《打拐刑警》《阿坝警察》《村里来了警察书记》《北川巨变》连续4年入选“新时代中国法治文学精选”丛书,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出版著作长篇纪实文学《铁血英雄》、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站立的河流》、纪实文学集《人与火》等,合著出版图书《决战“5·12”》《微尘鉴罪》《预审“工匠”》《千丝万缕》等,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图书馆收藏。


作品选读

罗瑜权

静看翠云廊


这条路,安静得让人难以想象。喧嚣的世界,竟还有这样一个静寂的地方,可以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望望天,看看美好的大自然。

翠云廊是古蜀道重要的一段,从广元昭化到梓潼,蜿蜒300余里。沿途山不高,山上的古柏却很茂盛,铁干虬枝,高拂云天,形态万千,逶迤莽苍,任何生物在它面前都显得那样渺小。据考证,翠云廊的名称出自清代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翠云廊,林峦叠翠,荫郁苍莽,绵延数百里,川陕公路从中穿越。我早年在广元工作,经常有机会经过川陕公路到翠云廊。那个时候,川陕公路是陕西、甘肃、青海到成都的一条主干道,人来人往,车辆如梭,沿途客店生意兴隆。川陕公路建于1934年10月,1937年全线开通,是当时四川人北上出川的唯一通道。自四川成都经绵阳、梓潼、剑阁至广元北上陕西,公路在棋盘关以南属四川境,棋盘关以北属陕西境。

20多年前,我在绵阳工作,时常走这条路回老家苍溪,也经常在大庙山、五连、柳沟一线停足小憩。翠云廊,成了旅途中的驿站。对于翠云廊上绚烂的景致,千年的松柏,沿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拭不去的情怀。

在记忆深处,这段路虽然窄、弯多、山高、坡险,但沿途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还穿过了不少历史名胜古迹。这些名胜主要以三国蜀汉为主。从绵阳市的蒋琬墓、富乐山,到梓潼县境内的卧龙山、诸葛寨、孔明泉、关圣殿、魏延祠、瓦口关、御马岗;从剑阁县的剑门关、姜维墓、演武场,到昭化古城的葭萌关、费祎墓、牛头山、鲍三娘墓;从广元市的千佛崖、朝天区的筹笔驿,到阆中市的张飞庙、张飞墓。这些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大多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翠云廊也留下了许多文人的墨迹。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为剑南东川节度使书记时,游览了川西北不少名胜古迹,触景生情写下了诗篇:“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景阳仍风雨,苍茫古栈云。剑南关山阻,何意沉香亭。由来争战地,龙须雨霖霖。”

行走在翠云长廊,你可以看到,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基本完好无损,不少地方还留有马蹄驼印。路的两边,一株株老态龙钟的古柏,静默挺拔,树根常常扎入大地,树干向着阳光努力伸展。虽然树干扭曲,有些老化,布满皱纹,但树冠却仍浓绿如云,彼此相接,荫护着树下同样写满沧桑的古蜀道。

前几天,在绵阳遇到一位在老挝的大学援教归国的老师,说她的老挝学生要来绵阳,问需要带学生到哪些地方看看。同行几个朋友都说一定要去大庙山,要去翠云廊,要学学中国的书法和古筝。翠云廊,在绵阳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表。

世事轮回,今日的翠云长廊隐在群山偏僻的一隅,不远处,就是车辆如梭的川陕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和西成高铁,时代与荣光都已不再属于它,但这又何妨,它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听着故土乡事,看尽天下变迁。


怀念一棵树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怀念一棵树。那棵树长在一座叫鱼泉山的山上,山很小,甚至在网络上也查不到它的一点信息,只有村上的老百姓知道它的名字。那棵树长在一座叫鱼泉寺的寺庙后面,相互依偎,彼此温暖。也无从考据,在这山上,是先有树,还是先有寺。

我知道那棵树是在一个夏天,参加一次采风活动。那天,我们从绵阳城区出发,经过一段丘陵地带,先到了村委会。村委会在一座小院内,院墙上有个牌匾,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在山村看到这个牌匾,心里就有了更多的好奇。

离开村委会,我们到了古寺。寺庙不大,坐落在半山腰,寺庙前面是一大块滑坡的山坡。森林覆盖的山地,突然有了创伤,裂开一个伤口,在山村也显得特别显眼。山坡下,工人们正在忙碌,抓紧浇筑水泥,砌码堡坎,加固山体。站在寺庙门口,看到下面的场面,还以为在搭桥修路。

在进寺庙前,听说这座寺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必寺庙也有它的特色之处和镇宝之物。

跟着村支书,我们进入了寺庙。寺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一路上,我很好奇寺庙名称的来源。寺内人告诉我,寺庙正殿大雄殿前有一长方形石池,池边正上方雕刻一石螭首,螭首内有水道与山泉相通,引泉水注入。相传“寺有泉池不涸,有鱼游泳自如”,故得寺名。这一传说,寺内的碑文也有印证。碑文记载:“鱼泉寺古名刹也。旧因山中有泉,常见锦鳞出跃故名。”

这只是一个传说,我问过老乡,是先有寺名,还是先有山名,是因寺取的山名,还是山因寺而改名,老乡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山叫鱼泉山,寺叫鱼泉寺。

鱼泉寺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建造在层层条石垒砌而成的高台之上,三面青山相护,前瞰魏柳河与雍家场。寺庙横向排列布局,由并列的两个四合院组成。其西院为主体部分,院前二层楼阁,即灵官楼。东院为祖师殿、方丈房及一般僧舍。明末清初,寺遭兵燹。康熙、乾隆年间,寺僧增建了观音殿、地藏殿和前殿,并续构两廊及前灵官楼。但历经战火,数代修缮,现有的鱼泉寺仅存正殿大雄殿。

走进鱼泉寺,逶迤石梯,木墙青瓦,青石地板,木檐斗拱,清代石碑,一件件遗存的文物古迹,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时代色彩。寺内大殿柱子、梁枋用材硕大,斗拱完好,梁枋和斗拱上的彩绘、设色及明代题记,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和地方特征。

寺庙除了独特的建筑布局外,壁画也是一大特色。

在鱼泉寺现存建筑的前经墙和室内墙壁上,保存了大量的壁画,计有数十幅。山门阁楼内侧外墙上的壁画,以“劝人行善”为主题,线条流畅,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在大雄殿及两侧建筑的墙体上,绘有以佛教故事为主的壁画,多黑白色调,也有少量彩绘。由于时代久远,多数壁画破损严重,有的脱落,有的画面模糊不清。听说,当地政府在修缮寺庙中发现壁画破损,就多方采取措施严加保护。

鱼泉寺周围山峦环抱,林木荫翳,清流激荡,环境幽静。寺庙后面有棵高大的古树,叫无患子,属于落叶乔木,树皮灰褐,树枝嫩绿。这种树在四川各地的寺庙、庭园和村边常见,喜光耐阴,耐寒能力强,对土壤也要求不高,根深结果,生长较快,寿命较长。树下有许多坚硬的果子,那天参加采风的人拾了很多,有人说这是做手链的好材料。

在水土不太肥沃的小山上,长着这样一棵参天的大树,我知道,它一定很孤独,它的身上一定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百年不死,千年不倒,枝叶繁密茂盛,一定经受不少了风雪的考验,在风雪中不低头,不屈服,伸腰立枝,活像一把张开的绿绒大伞,风一吹,轻轻摇曳,树叶在风中飞舞。

在贫困落后的山村,太需要有一棵树了。不仅是遮阴的问题,树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人类需要氧气,树正好可以产氧,可以说,没有了树就没有了人类。一棵树有时候比水重要,水关乎人的生命,树却关系到人的心灵。人是从树上下来的,人应该像树一样在荒原中长大,像树一样笔挺修直,像树一样长成有用之才。

一棵树就是乡愁,承载着记忆和梦想,看到树就想到了快乐的童年,看到树也就想到了故乡。一棵树也是支柱,躯干挺拔,根蜷大地,滋土一方,充满盎然的生机,荫庇子孙。

在这棵大树面前,我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我面前,这棵矗立的大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又像一个威武的哨兵,守护着香火不断的寺庙,见证着山村的变迁。

古树参天,枝繁叶茂,遒劲挺拔,长年累月随着山势向前倾斜扩展,威胁着下面寺庙的安全。我怀疑我有焦虑症,站在寺庙旁边,很担心这棵古树轰然倒下,压垮了寺庙。旁边的村上人看出我的忧虑,对我说,不用担心,古树不会倒的。前几年,为了保护寺庙和古树的安全,乡上一位老干部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引起重视,随后拔款保护,从山顶生根加固,几根铁绳拉住古树,不让它向前倾斜。

离开寺庙,我们上山,寂静的山野,静的只能听到沓沓的脚步声。山上树木茂盛,负氧离子多,行走在空旷的山间,连呼吸也变得舒畅轻柔了。

经过一段蜿蜒的青石小路,来到一个叫鱼泉的亭台,亭内有口八角井,井水清澈,常有鱼儿出现,亭旁有座高大的龙王塑像。当地随行人员说,这口井从来没有干涸过,一年四季惠泽周围百姓。

鱼泉寺四周草木茂盛,绿树遮蔽,古朴清幽,是夏天避暑纳凉的好地方。站在山上,视野开阔,山村美景尽收眼底。远眺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近看连绵起伏的麦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错落有致的民居散落乡间,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鱼泉寺门前立有两个石碑,记录的算是寺内大事。2002年12月,鱼泉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古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鱼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鱼泉山下离鱼泉寺不远处,一户农家院旁有个禅师碑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孟秋,是鱼泉寺最如禅师暮年为己所建。碑屋坐南向北,条石砌墙,穿斗青瓦,屋内立有“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鱼泉堂最如昌大和尚之塔”的石碑。由于碑屋年久失修,无人打理,已渐渐没落乡间。

散落于鱼泉寺四周的古迹还比较多。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曾经过此地,如今寺庙后山还保存有红军纪念碑。离寺庙不远还有金龙桥、雍家老宅等。尽管这些古迹地处偏僻,但仍吸引着一些游客前往。


母亲的谚语


母亲没有文化,丁字不识,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但母亲的心算能力惊人,这一点当子女的,还有后来进入我们大家庭的女婿、媳妇都很清楚和认可。我们家住在县城上河街,那时没有燃气,家中生活主要靠烧柴和烧煤。有一次,看到拉炭圆的将上百个炭圆拉到家中还没卸完,母亲就一口清地报出了应支付的钱款,准确到分,没有差错。母亲每次买菜、买米面也是如此,很少算错。多年后,我分析母亲有如此能力,可能是长期购物练出来的结果。

母亲还有一个惊人之处是记忆力非常好,这一点我至今佩服。我很小的时候,经常放学后坐在厨房烧柴、煮饭,也经常在灶前听到母亲一字不漏地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

母亲一生最大的功劳,是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没有工作,主要靠帮别人缝补衣服、当保姆和在街边卖点开水,换些小钱来买米买面,维持家中生计。

母亲平时不善言谈,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家里什么地方只要有点脏,她就会拿起扫帚、拖把和抹布打扫干净。母亲还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次,我的裤子破了一点,母亲看到后,叫我换下,赶快拿出针线筐,把破的地方补上。

我们家住在嘉陵江边,父母在河坝房屋的后面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了许多蔬菜,养了猪、鸡等牲禽,基本上能保证一家人的需要。那时,家中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父母却坚持要孩子都上学读书。母亲经常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如果你们不想读了,就去工作,就去劳动。

从小父母就对我们家教甚严。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怕父母,有时还恨,有时还争吵,有时甚至还会打架,但后来都不恨了,为什么呢?认真想来,这与父母正直、善良、勤劳有关。父母对工作忠诚老实,公私分明,刚直不阿。有什么样的父母,当然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成人后不一定都有出息,但都是正直、善良、有孝心的人,都是对工作和家庭认真负责的人。

受父母的影响,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要早睡,早晨要早起,要自己叠好被子,吃饭时要人齐了才可以动筷子,同时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挑菜时只能挑盘中自己面前的菜,不能挑到别人面前的。为人要谦和,上学出门、放学回家都要喊人,要打招呼。持家要勤俭节约,要讲卫生,要会做家务事。在外不准骂人,不准打架。做人要踏踏实实,把持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在家中,母亲有什么看不惯孩子的,就会唠叨个不停。这些唠叨,饱含着她对孩子浓浓的、温馨的爱。

母亲经常教导我们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谚语,或者叫口头禅。比如,她常说“兔子沿山跑,还来归老窝”,这句话的原意是兔子满山跑,还是要回到旧窝里安宿。而母亲主要想对我们说,要有家庭观念,将来不论走出多远,无论在社会哪个角落,都不要忘记了家,不要喜新厌旧,还是要回到家里安顿。又比如,为了孩子安全,她经常会说“日要归家,夜要落户”,每天要求孩子回家,不能在外过夜。她还经常教导我们“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让人一寸,得理一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每个孩子根据各自的情况,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做人。

在我长大外出读书和工作以后,常听到母亲对我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我想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在我结婚时,母亲说,一个家中“男人是刮刮,女人是屉屉”,意思是男人要在外面工作赚钱,女人要在家中勤俭持家不能败家。

母亲一生为家庭操劳,为子女操心,没有出过远门,见过世面,但在那个年代,她却传递给子女许多好的家风和传统习惯。


记忆是流淌的河流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一个故乡,都有说不完、写不尽的故事。

无论我们在何方,每当我们回眸来路时,仍清晰记得故乡的山山水水,在岁月的沉淀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忘不了的是故乡。

我出生在嘉陵江边,工作生活在涪江边,嘉陵江和涪江养育滋润着我,是我的父亲河,我的母亲河。我知道,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两江碧水,无论在何方,都让我魂牵梦绕。

忘不了的故土,离不开的乡愁。我常想,我能为故乡做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只能用笔墨去触摸那片土地,用心去思考那里的一草一木。

这本写涪江的书,主要涉及涪江流域阿坝、绵阳、广元、遂宁、南充等地。

这是我的第二部散文集,收集了近年在《剑南文学》《草地》《贡嘎山》《河南文学》《中国地名》《中国乡土文学》《龙门阵》《中外文艺》《四川散文》《南充文学》《剑门关》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日报》、《人民公安报》、《劳动午报》、《中国移民管理报》、《华西都市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工人日报》、《晚霞报》、《绵阳日报》、《遂宁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散文54篇,分为“静观蜀道”“羌山听风”“涪江泛舟”三辑,其中大部分是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走长征路和文化旅游等采风活动创作的作品,都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和人生感悟。

这本书是人生旅途的总结,是经历,是怀念,是乡愁。感慨时光的流逝,回望走过的路,也为这作品收获感到欣慰。其实,要说的话,都在作品里了,这些作品都是心灵的映照。

工作多年,自己出版、发表数百万字的作品,著作5部,40多篇作品入选“新时代中国法治文学精选”“全国公安文学年度精选”“全国消防文学作品选”“四川散文年度精选”“四川报告文学年度精选““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等各种文本,10次荣立个人三等功,6次受到个人嘉奖。这些简单的数字,是时光的印迹,是行走的足迹。

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忘记了故土,忘记了乡愁,忘记了过去经历的许多人和事,许多伤和痛。也许,哪天一个偶然的重逢,一句熟悉的问候,就会勾起曾经的快乐无限。

回忆永远是美好的。我们不能忘记记忆中那条流淌的河流,它流淌着母亲们辛劳的汗水,流淌着故乡的纯洁、朴实和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