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美食飘香,古韵悠长,包容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多元、丰富、立体的城市,我们如何进入?又如何深入体验,获得日常的滋养?
日前,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的“新时代成都文学丛书”第一辑之《成都烟火日常》以文学的方式,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回答。
《成都烟火日常》的作者是来自河北、在巴丹吉林军营生活多年、转业到成都的军旅作家杨献平。
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刚进入成都总会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但成都的烟火气,让杨献平迅速感化和沉入。几年新成都人的生活,让他拿出了《成都烟火日常》这部细腻、温暖、深情的城市之书。在书中,杨献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细细展开了他在成都别样的生活画卷。他漫步于大街小巷,将笔触伸向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地标,而这些街道、标志性建筑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在文殊院,香烟袅袅中,作者感受到这座古刹沉淀的宁静与深厚底蕴,心慢慢平静;在宽窄巷子,那古旧的青石板路,两边林立的川西风格建筑,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以及往来人群的欢声笑语,让作者体味到宽窄巷子独特的烟火气;进入武侯祠,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理解,解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书院街、大慈寺、春熙路、琴台路……每一处都被作者赋予了成都日常生活闲适中有节奏的脉动、悠闲中有创造性的流动,这些脉动与流动,构成了城市烟火日常最为动人的诗意气息。在老成都风味浓郁的书院街,有作者爱吃的包子铺;在繁华闹市中的大慈寺,作者去吃过斋饭;在繁华的春熙路,有作者微醺的故事;在古朴的琴台路,承载着古老的爱情故事,也承载着作者在茶楼的体悟:这是一种全然不同与北方、不同与巴丹吉林的城市底蕴。
相较于其他书写成都的文学作品,《成都烟火日常》的个人意识极为强烈,因此也具有极强的辨识度。作者以“蓉漂”的心态、感受与思维,沉浸式思考成都这座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变迁。那些本地作者可能忽略的细节,在作者眼中都成为宝贵的感发起源。
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可以从“蓉漂”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家乡;不了解成都的“蓉漂”,可以从书中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热爱文学、喜欢在文字中体验不同城市风情的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体验成都城市风情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