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鲁迅文学奖得主,以古体诗惊艳文坛;他是学人,是师者,是丈夫,是父亲;他写诗,也写散文,在字里行间藏下世间最朴素的深情。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的随笔集《书林忆趣:学人与旧事》,以一支温润之笔,带我们走进旧时光里的烟火人情,看生命如何以诗意对抗荒诞,以豁达化解沧桑。
学者笔下的烟火人间:
每一帧回忆都是历史切片
这是一本“不讲大道理,只讲小故事”的书。周啸天以学者特有的敏锐与细腻,将时代洪流中的凡人琐事凝成永恒的剪影——
《金锣人物素描》中,学生领袖蒋华东为追求心仪女生甘演丑角“刁小三”,却在女友与好友争执时端茶不语,寥寥几笔勾勒出其人胸襟与少年的赤诚;
《用心陪伴》中,妻子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四年时光,被他写成一部“用生命陪伴生命”的史诗,没有煽情,却让读者泪落如雨。
春芝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遭遇孤独,需要抓手。对我来说,人生抓手最初是祖母,然后是母亲,然后是熊维,然后就是春芝……不管能力怎么退化,人在一天,我心踏实。然理智告诉我,相守的时间不多。希望时间流逝慢点,再慢点,让我陪好每一天。
……
春芝起床,想争一下气,不要我帮助就把内外衣穿好。她看着墙上的老照片说:“我看到我爸爸了,大约我也活不太久。”我便想起祖母在最后日子里,没有多的食物,没有暖和的屋子,没有舒适的床铺,没有人陪她唠嗑。患青光眼而失明的她,整日卧床里辗转于病榻,默默地不知想什么心事,从不向人诉说,有一天她忽然说没有几天了,因为她看到死去的公公接她来了,就坐在门槛边。祖母恩深,却没有享到我的福;母亲恩深,也没有享到我的福;让我把该给祖母、母亲的那些回报,全给了春芝吧。
——《用心陪伴》
这些故事里没有英雄史诗,却藏着时代的呼吸声。周啸天说:“天下没有不会写散文的人,只要你会讲故事。”而他笔下的故事,恰如老茶馆里一壶温茶,初品平淡,细咂回甘。
文如其人:
幽默是智慧,豁达是修行
川籍军旅作家王甜在前言中写道:“啸天叔叔的威望不仅在学问上。”他的散文里,处处可见这种“威望”的源头——
幽默如刀:写女知青误闯“裸女画”现场,一句“此后绝口不提此事”,将青春期的尴尬与微妙尽藏于无声处;
豁达如禅:面对生死,他劝慰丧父的晚辈:“去者先行一步而已,世法平等。”寥寥数语,道尽佛陀的超然;
深情如诗:祖母失明后用手“读”孙子五官的细节,让读者触摸到血脉里最绵长的依恋。
祖母念过佛,卧病几年,一直很平静的样子,从不大声呻吟。我有时会到床前看她,替她捶捶腿,或者讲个故事。她会用手仔细摸我的脸,五官皆不放过。感觉一样都不缺了,才放心地让我去玩儿。
——《祖母》
这种独特的文字气质,源于周啸天“万物平等”的生命观。正如他在书中写道:“一年未穿的衣物,管它好不好,都撂进捐物柜。”对物如此,对人亦然——不沉溺于得失,不执着于悲喜,却始终以温柔注视人间。
旧事新思:
在碎片化时代,重拾凝视生活的勇气
这本书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更在于它提供了对抗时代焦虑的解药——
“七不留”的生活哲学:断舍离不是冷漠,而是对当下的全然珍重;
“不抒情”的写作美学:真实的故事永远比华丽的修辞更有力量;
“万物平等”的生命观:一草一木值得凝视,凡人小事皆是史诗。
袁老师作字,酣畅淋漓,到最后一笔,全神贯注,力透纸背,绝无强弩之末之态。当其对众挥毫,观者皆屏息,如观行为艺术。至收笔,一齐喝道:“袁老师最后一笔来了!”意思是“快点躲开”,渠县人竟传为歇后语。
——《书林忆趣》
当我们在短视频中刷过无数“人生哲理”,或许更需要这样一本“慢书”——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智慧不在云端,而在祖母抚摸孙儿脸庞的掌纹里,在老友争执后端起的那杯茶中,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迷茫眼神后的温柔守候里。
《书林忆趣:学人与旧事》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怀旧之书”。它用最朴素的叙事告诉我们:生活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认真凝视的每一个瞬间;生命的答案,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事”中。周啸天用一支笔,将岁月的尘埃擦拭成星芒,让每一个平凡的灵魂都熠熠生辉。
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愿你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