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婷:巴山,又称大巴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它的南麓正是今天的达州市。巴山渠水,人杰地灵,新时期以来,在这里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并形成了一个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巴山作家群。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巴山作家群的情况。
邹清平:巴山渠水,地灵人杰,文化丰腴,人才辈出。上世纪80年代,更是诞生了享营中国当代文坛的“巴山作家群”,他们构成了巴山文学厚重蕴藉的历史,取得了广泛影响和卓著成就。巴山作家群从时代划分,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张爱萍、梁上泉等为代表的“前巴山时代”,二是以田雁宁、谭力、宋小武等为代表的“巴山时代”,三是以罗伟章、贺享雍、李明春等为代表的“后巴山时代”。进入新时期,“巴山作家群”阵容更加壮大,分布更为广泛,一个“新巴山作家群”正在成长。目前为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推动巴渠历史文脉持续发展,大巴山作家群正在深人基层,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具有浓郁大巴山特色的文学作品。
张语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流派,其划分大多与地域密切相关。无论是京派、海派、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还是时下崛起的新东北作家群、新南方写作等,无一不是地域文学的彰显。巴山作家群立足于大巴山这片土地,其创作也具有鲜明的地特色,展示了巴山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变迁。请谈一下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与作家群形成的关系。
邹清平:大巴山作家群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确实与东西连绵的千里巴山,缓级流淌的巴河与州河等大小河流纵横密不可分。大巴山峡谷众多,惊险陡峭,孕育了巴山儿女坚毅朴实勤劳的性格;河流的灵动,养育了灵活温柔善良美丽的一面,融合形成了刚柔相济的互补。大巴山几亿年厚重的历史,人们一代一代的美好愿望形成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与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历史渊源。同时有理想信仰的红色文化为文学创作增添了光彩。山水相融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共同的方言,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创作背景,人们形成了大致一样的性格。一群生活在这里的写作者辛勤耕耘,形成了为数不多的大巴山作家群,几十年来仍然活跃在中国文坛。
张语婷:从某种角度来说,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度让文学的地城性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了。但近些年,一些有关地域文学新概念的提出与命名,又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地域文学的热烈讨论。面对时代变迁和文学同质化等问题,新时代巴山作家群在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的思考和书写方面,如何坚守与突围?
邹清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地方特色是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代的大巴山作家群目前正在扎根大巴山厚重的土壤,关注书写大巴山呈现的新变化新成就,注重培养文学新人。同时努力学习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吸收营养,滋养自己,勤奋创作,扎实推动大巴山文学更加紧荣。
张语婷:巴山作家群自上世纪80年代和在文坛亮相以来,其文脉传承,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请问在深化打造巴山作家群品牌方面还有哪些重要举措?请具体谈一谈。
邹清平:一是达州市作协有一个固定的延续了多年的“爱我家乡,颂我达州”的品牌采风活动。内容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成就、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新成就、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巴文化、乡村振兴等,为作家创作收集火热生活的一线材料提供了方便。二是常年举办各类体数作品研讨会、改稿会。比较有价值的作品,在公开出版前请专家互相讨论,提出作品修改的方向,为大巴山作家群出人才出作品把脉问诊。三是请外地文学专家和编辑来达州给全市文学爱好者传道授业解感,为大家讲课现场讨论作品。四是成立了自然生态文学专委会,鼓励广大作家敬畏大自然,书写大自然。五是鼓励作家深人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出精品力作。我们作协在达州市文联领导下,制定了“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小分队采风活动方案,建议有初步题材,已经创作了部分内容的作家,到题材相关的达州市范围的乡村驻扎生活7天左右,为创作作品收集素材,市作协提供创作补贴。
张语婷:故乡作为地域文学的重要符号,有着强烈的情感性和指向性。前不久,读了几篇您的文章。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味道。其中一篇《大巴山的年味》,用细致的笔墨,描写了过年杀年猪、吃泡汤肉的情形。您在里面也写到:-我的故步位于大已山南麓,巴河上游河系的土墙坪村庄。”请谈一谈故乡对您创作的影响。
邹清平:诗人艾青曾经在他的诗中这样倾吐他对土地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确实,故乡这片土地上人生最初的生活经历,在纯洁的童心中植下真善美的种子,那些人和事、景和物,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的创作。我曾经出版了三本散文集。题材都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树、故乡的人物,应该说故乡的特色,大巴山的特色比较浓。
我的散文具有清新的”泥土味”。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上,我没有刻意遣词造句,故乡的人怎么说,就怎么写。地道的川东方言,原汁原味地植入作品中而没有经过标准普通话的“改头换面”,从而保证了其书写的乡村世界始终氤氲着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如坎脚里、梭梭板、溜溜端、甩手甩脚、挤匝密匝等,散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觉承接了文学前辈总结的乡土书写经验,表现了川东地区的乡风土俗和人情势态,这就是乡土写作的地域特色和家园情怀。我如今已经如大多数人一样离开了那片土地而移居到了城市,但我对自己生活的故乡以及大巴山满怀信仰般的眷恋,不倦地倾诉,认真地书写着。
张语婷:各前达州文学的整体创作态势如何?在小说、散文等不同文学体载方面,近期各有哪些代表作品和突出成就?
邹清平:达州目前的文学创作可以用生机勃勃四个字形容。常年埋头写作的作家50人左右,每年公开出版作品20部左右,其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当代》《中国作家》《诗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四川文学》《四川日报》等重要报刊上。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李明春长篇小说《天下国医》最近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好评。1988年出生的市作协理事卢德燕长篇小说《大江鲟影》荣登四川网络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第七名,她的长篇小说《竹匠》2025年1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散文方面,多位作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发表散文作品。近日有作者获得第五届四川散文奖。今年第一期《散文海外版》选用了达州市散文作者邹清平长篇散文《巴山年夜》。
张语婷:请谈谈达州文学在过去一年有什么亮点工作,以及对2025年的文学展望。
邹清平:过去一年,在省作协指导下,在市文联领导下,达州文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亮点工作有,一是根据达州市是四川省重要的森林四库基地之一的实际情况,成立了自然生态文学专委会。在达州市林业局帮助下,举行了三次自然生态文学采风活动,鼓励广大作家敬畏大自然,书写大自然,一批自然生态文学作品在《中国艺术报》《四川日报》发表。二是鼓励作家深人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出精品力作。我们作协在达州市文联领导下,制定了“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小分队采风活动方案,建议有初步题材的作家,到相关的乡村脏扎生活7天左右,为创作作品收集鲜活素材,完善作品内容,市作协提供创作补贴,催生好作品。
2025年达州市作协工作打算。将继续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一是继续举行“爱我家乡,颂我达州”品牌系列采风活动。二是鼓励作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出精品力作。三是请名家名编辑来达州讲座改稿,提高作品创作水平。四是进行作品研讨会,认真把脉作家的创作优势,助推优秀作品产生。
(邹清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达州市文联副主席,达州市作协主席,《巴山文艺》副主编。从1984年在《巴山文学》发表习作以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散文选刊》《意林》《四川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出版散文集《你是一棵树》《门前一棵树》《心中一棵树》。获得四川散文奖和二十余次省级以上报刊优秀作品奖。达州市首屈文艺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