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高先生的散文《拐点》,以其深邃的内涵和非凡的社会意义,成为一篇难得的佳作。这篇散文以“拐点”为主题,通过对国家、地区与个人命运在历史长河与社会变迁中的关键转折点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
文章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以时间为轴,将多个“拐点”巧妙串联,编织出作者个人成长历程的清晰脉络,条理分明,逻辑严密。每一篇章节都像是画卷上的一笔,细腻而有力地勾勒出了历史的脉络和个人命运的轨迹。
在国家拐点的篇章里,作者以结束“十年动乱”、恢复高考、中考等历史性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国家在关键时刻拨云见日,为个人命运开启新篇章的宏伟图景。他回忆起那个时代,人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那些夜晚,他熬夜复习,与同学们一起憧憬着未来的生活,那种激情和梦想,至今仍在他心中熠熠生辉。
地区拐点篇章,作者以隆昌县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后起之地”到“兴隆昌盛”,勾勒出一幅地区发展与时代变迁相互交织的生动画卷。他描述了隆昌县从一个小村庄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历程,其中既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展现了地区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而个人拐点,无疑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作者以自身经历为镜,从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师英语班,到隆昌师范学校的求学之旅,再到毕业后的职业生涯,细腻地刻画了个人命运在历史与地区发展中的微妙转折。他回忆起那些青春岁月,那些奋斗的时光,那些与朋友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那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和勇气。
在《拐点》中,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更是在反思和总结。他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绘,反映了整个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以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感。
《拐点》一文,如同一部精心编织的生命史诗,以其严谨的结构和时间的线索,将作者的成长历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在这部画卷中,读者得以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步伐,一同领略其人生轨迹的起伏跌宕,感受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变迁。
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与文化的独到见解。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以散文的笔触,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他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人生、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他将人生比喻为一条凹凸延展的曲线,寓意着人生充满了起伏和变化,每一次拐点都是对个人意志和勇气的考验。又将隆昌的历史变迁比作“流浪的土地”,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无常和历史的厚重感。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擅长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突出主题。他将自己与同学、老师、学长等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身份的人物特点,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同时,通过对隆昌历史的回顾,衬托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哲学思想上,文章具有深刻内涵。作者通过对人生拐点的思考,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人生的拐点往往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就能改变命运。
在文辞表达方面具有三个主要特点。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读来如沐春风,令人陶醉。文章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挚与温暖。文章思想深刻,通过对人生拐点的思考,作者揭示了人生、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得到思想的启迪。
总之,《拐点》一文在写作风格、艺术手法、哲学思想和文辞上均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的人生智慧,更让我们对人生、历史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与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镜,映射出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同时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展望未来的契机。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林昌宏,笔名天运楼,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大千讲堂特聘讲师。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在《中国文艺家》《四川日报》《国际日报》等刊物媒体发表。编撰出版《隆昌脱贫攻坚故事集》《隆昌地域文化》等多部地方文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袍哥传奇》《青石缘》《月亮坡》等。曾任凤凰卫视5集纪录片《消失的江湖——袍哥故事》主讲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