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上的诗歌微澜》:
涂拥诗歌的自然主义与象征色彩
越是智慧的人,笑点越高,痛点也越高。因此他不会过多言说,而是安静的、简洁的。这是涂拥诗歌带给我的第一映像。当下,有的诗人过度追求语言的陌生化,而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内核。语言的陌生化只是一个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个我经验中,那具有独特品质的感受、不同众的感悟。诗歌内在的东西,才是核。当下的诗歌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中年一代,沉稳内敛,追求深刻。年轻一代,比如 90 后、00 后, 更多对生活日常的絮叨、解构、戏谑,当然也有他们对时代的思考。新奇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颇能带来阅读快感。他们似乎不过多去追求诗歌的意义,这本身也是意义。从语言开始,止于语言,但不得不承认过程也相当吸引人愉悦人。
涂拥的诗歌创作,自2015年重新拾起笔墨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诗意世界。在《河流上的诗歌微澜》这部诗集中,涂拥以短诗的形式,展现了他对自然、动物、工业遗存以及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他的诗歌特色,不仅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捕捉,更在于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既有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更有对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
一、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意象。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捕捉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时间的流转与记忆的沉淀,并将它们转化为永恒的诗意。在《过程》一诗中,诗人以时间的通道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和情感的交流。这种距离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隔阂,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深刻。诗人用“即便不说话,就可以站成地老天荒”这样的句子,传达了沉默中蕴含的深情和默契。《魔镜慧眼》一诗,则以一种幽默而略带讽刺的笔触,探讨了现代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诗人对“魔镜慧眼”这个名称的着迷,反映了对科技力量的好奇与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度监控可能带来的隐私侵犯的担忧。《两只打火机》更是通过打火机的比喻,巧妙地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火焰与火苗的对抗,象征着爱情中的激情与平静,冲突与和谐。诗人用“看烟消云散/却始终放在手心/像一直跟随的爱情”这样的句子,将爱情的永恒与日常用品的实用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这首诗则以一种超然的视角,描绘了两个灵魂在喧嚣世界中的宁静相遇。诗人用“闹市中的塑像”来形容这种超脱,强调了在纷扰的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性。此外,《寂静ICU》《这人有病》《体检》《我看见了骨头》《骨病》等医院场所的反复出现,也在提醒着人们关注身体健康。涂拥的诗在情感与哲思的交融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诗意的深度。
二、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涂拥的诗歌常常以动物为载体,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落叶》中,诗人将山中落叶与城市落叶作了对比,前者在“土中慢慢腐烂”,后者“来不及找到根/就成为了垃圾/在天亮之前,被清理”。真切而深刻地道出了城市人的精神处境——无根的飘荡。在《在湿地鸟类标本馆》中,诗人通过标本馆中的鸟儿,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占有和改造。诗中的鸟儿虽然形态逼真,但已失去生命,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界的无奈。涂拥通过动物的视角,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类行为的深思。《蛙泳过后》一诗中,诗人以青蛙的视角,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笨拙与不适应。在《恐吓》一诗中,诗人通过麻雀对人类模仿猛兽的反应,揭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尴尬地位。这种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对人类社会的批判,贯穿于他的许多作品之中。涂拥的自然主义并非简单的回归自然,而是一种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反思。
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
《暗河中仍有玻璃鱼》通过玻璃鱼这一意象,象征着在黑暗中依然保持透明和纯净的生命。诗中的玻璃鱼,虽然生活在暗河之中,却依然“亮出肺腑”,这种对光明和纯洁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真牛》中,水牛与湖水的互动被赋予了童年的味道和对自然的敬畏,而《野象谷》则巧妙地将人工喂养的大象与野生大象并置,引发读者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在《骑马》一诗中,诗人通过“所有暗事物都在往前跑”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赞美。涂拥的象征主义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四、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
涂拥的短诗往往以精炼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语言,既有口语的亲切,又有文学的典雅,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广泛的可读性,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涂拥的诗歌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反思就意味着超前。如《双乳峰下有座庙》和《新郊区》等作品则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历史遗迹的消逝。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流露出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某些东西的惋惜,颇具现实意义。《河流上的诗歌微澜》这部诗集,不仅是涂拥个人创作的回顾,也是当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董洪良诗歌:自然与人生的隐喻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探讨生命意义和存在状态,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艺术表达方式。董洪良的诗歌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意象世界,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人生的复杂与深邃。
首先,诗歌中对自然的描绘不仅仅是对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如《卵石记》一诗中,“它来自河流和骨头的内部/浑圆、坚硬,知道冷暖”“卵石的软硬确定持有相对论”,自然景象被赋予了人的感知和情感,仿佛在观赏者的思想内部发生,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紧密相连。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自然景象成为表达人生哲理的载体。
其次,诗歌中对人生状态的描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性的洞察。在《对叶子的疼爱》一诗中,作者通过树叶与果实的比喻,探讨了生命成长与牺牲的主题。树叶的飘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而果实的成熟则代表了生命的坚韧和传承。这种对生命不同阶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循环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再者,诗歌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冷漠。《空房子》一诗通过清明节人们上山扫墓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空虚。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外,诗歌中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的复杂情感。《另一种相依为命》一诗通过“他”与影子的关系,探讨了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和认同的心理状态。影子作为个体内心世界的象征,反映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这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
最后,诗歌中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的探讨,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乡村见》一诗通过对乡村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改变。这种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上述董洪良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意象世界。这些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读白连春的诗
海德格尔提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像一辆卡车,里面装满了文化。白莲春老师试图通过诗来解释诗人与语言的关系,比如《汉字》《诗歌从语言开始》。
《汉字》“十万枚汉字即岁月的粮仓/不喂养肉体单喂养灵魂/每天我都如新生儿,总想在汉字里追逐什么”。
《诗歌从语言开始》,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哲思的诗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诗人对语言、文化、社会和人性的深邃洞察。在这首诗中,诗人白连春以一种近乎呐喊的方式,探讨了诗歌与语言的关系,诗人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诗歌的赞美和对语言的尊重,诗人试图唤醒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到聂鲁达的“地球上的居所”,每一句都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凝结。诗人通过这些例子,强调了语言在诗歌创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语言对于诗人身份的认同感。
诗中还探讨了语言与生活的关系,诗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此外,诗人还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汉字文化的深厚情感,认为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还有部分主旋律诗歌的描写。《我和我的祖国》《为生存而战》《灯》都寄予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读白连春的诗歌,给人一种激情澎拜之感。但这澎湃反而是对诗意的削弱。诗意的抵达在于,对情感的克制。
白连春老师也有很多写乡村的诗。比如(组诗)《逆光劳作》。来读其一:“在庄稼地里松土时我发现一小节骨头/突然我觉得我的心在接近一颗久远年代的灵魂/这颗灵魂的拥有者已成为我脚下的泥土/我看见他从时间的那一头朝我走过来/我扶住锄。我扶不稳身体。我的身体摇晃得厉害/我感到我和他是同一人:他喘息的声音/以及阳光下他额上闪烁的汗水和我一模一样/而且我们始终在走着同一条路,就是最后成为/泥土的路。我相信几十年后同样会有一个和我一样/松土的人,在庄稼地里发现我的一小节骨头/我轻轻拾起那一小节骨头,感到手被烫了一下/似乎还有血在燃烧……一大片庄稼地/迅速朝我涌过来。我立刻被淹没了”。
作为对城市的背离,现在越来越多诗人描写乡村题材。但一些诗人将乡村作为一种写实性的记录,在诗意与经验性方面体现得比较单薄,更多的是在呈现,而不是挖掘。如果对乡村的理解与描写,只依赖政治逻辑,那是对原本乡村的丢失。作品要有时代气息。这是对的。好作品不仅超越时空,也超越政治。很高兴,在这今天几位诗人笔下,我看到了这样的超越性和深刻性。
当然新诗的表达没有固定标准,充满了诸多可能性。我们的写作都是一种尝试与探索。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波德里亚认为诗歌的价值正是,“诗歌是语言反抗自身法则的起义。”那么,我们么可以理解为,诗歌是从对语言的反抗开始。“反抗”并非脱离,而是与“顺从”相对。当然,诗歌还得依附于语言,但是不能“顺从”语言。这次,我读到的几位诗人,不足之处的话,诗歌语言过于“顺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