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全:雅安被称为“川西咽喉”“中国民族走廊”,优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注定了这片土地的不平凡,也注定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学,有独特的气质。您能说说这独特的气质是什么吗?
钟渔:正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因此才造就了和这片土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包括辈出的人才。这片土地上最独特的茶文化和它衍生的茶马古道、熊猫文化、汉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造就了雅安文学的深厚中细腻、质朴中温润、苦难中乐观的气质。近百年来,雅安文学历史上既有周文这样前锋的左翼作家,也有吴之英这样博学多闻的儒学大家,当代更有曹纪祖、干海兵、马松等走出雅安的名家,共同组成雅安文学的骄傲。
张生全:雅安作家创作力惊人,而且涉及领域很广。您能概括说说雅安文学的特点吗?你认为雅安作家广阔的创作领域和惊人的创造力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钟渔:正如广袤的边地才诞生了刘亮程那样对时间、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细致描写与抒情的作家,神秘的胶东平原产生了莫言不计其数的“高密”小说,每个作家的写作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地,成功的文学都能把自己的故乡变成读者的文学地标。雅安独特的地域文化,持久的文学传承,让今天的雅安文学包容并蓄、多点开花。这里有经历过冰川时期且存活下来的“活化石”珙桐,有世界萌宠国宝大熊猫,也有人类重要的茶文化发源地以及由它产生的川藏茶马古道,雅安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所以,川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奇特的地缘地貌,以及作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独特体悟,给了他们作品的丰富性与创造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就具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包容善良的个性,由此而影响到文学创作。
也因此,雅安作家的门类宽广、互助互进,有少儿科幻、乡土散文,也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多位作家获得了四川文学奖,签约了巴金文学院,多人作品先后获得中宣部、中作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扶持,诞生了像陈果、李存刚、陆杨、赵良冶、黑辞等优秀的作家,我们的作家不遗余力地传帮带,让年轻一代作者成长起来,形成了老中青相对合理的梯队。但同时,也要承认一个现实,雅安文学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平衡,存在不够开阔、深邃的遗憾。其中散文、诗歌创作相对旺盛,小说创作比较薄弱,也缺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和扛鼎之作。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大家都在努力。
张生全:“再给一份稿费!”雅安对文学创作的关注我们早有耳闻,能否具体谈谈这些年来,雅安在创作扶持和精品奖励上,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钟渔:前些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力度较大的文艺奖励扶持政策,对发表作品、出版书籍、获得奖励、加入会员等都有扶持和奖励,这些年具体政策一直也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最初的政策真就是“再给一份稿费”,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奖励8倍,省级奖励5倍,这个政策应该说真的调动了很大一部分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成长起来,在奖励面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政策现在向省作协靠拢,主要采取的是积分制,总之更注重鼓励骨干作家出精品出力作。雅安文学在渴望和呼唤鲁奖、茅奖、五个一,如果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大奖,奖励会更丰厚。
张生全:作协是作家的家,作协的帮助对作家的成长作用是很大的,请问雅安市作协及区县作协在团结和扶持作家上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经验?
钟渔:基层作协本来属于三无,大家都是业余时间义务奉献,开展工作也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一直认为,作协有为才有位,因此我们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文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回顾雅安市作协和区县作协工作,我们主要的着力点有:一是在青年作家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上,积极发现青年文学苗子,全方位服务、鼓励、指点。每年举办青年作家论坛或讲座,成立青年作家微信群,定期布置作业,互相点评,促进提高。也因此,近年来涌现出了像00后黑辞、肖柴胡等,以及90后余元英、周晓英等优秀作家,二是着力帮助骨干作家出精品。我们帮助陈果、李存刚、陆杨、赵良冶等骨干作家,引导和帮助他们围绕乡村振兴、茶马古道文化、儿童文学等方面着力。多名作家获得中作协、省作协文学作品扶持项目,签约巴金文学院。三是着力围绕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开展的特色文学活动,团结更多的作家、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形成更多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花开若水、严道雅集”“川渝双城首届梨园诗会”“走进茶马古道”“名家名刊走进名山”等活动,邀请了大量名家来雅安,和本地作家交流提高,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张生全:当下,人们对诗歌的关注度并不高,但诗歌事件却一个接一个成为网络热点,成为被群嘲的对象。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您认为要写出怎样的诗歌,才能唤起人们对诗歌本身的关注和尊敬?
钟渔:时下是网络时代,也是相对浮躁的阶段,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欣赏真正的艺术。一个反常的现象是,好的诗歌得不到真正的传播与更多的欣赏,基本上只是在圈子里流传;反而是一些粗陋的、拙劣的、有话题性的诗歌,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点击,骂声成就了名气。比如余秀华,她的诗很好,有很多生命的疼痛与思索,但是流传最广、被社会所熟知的只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所以,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她,也成了为数不多能靠诗歌养活自己的人;其他的诗人,几乎不可能!这究竟是诗歌的胜利还是社会的悲哀?
不可否认,当下的诗歌是小众的。我觉得好诗歌一直就在那里,不管你读不读,看不看,它的魅力、它的内涵一直都在,“金子总会发光”,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几百年、几千年后依然能流传下来的才是好作品。
当下,诗歌写作已进入了多元化写作和多向度审美时代,要唤起人们对诗歌、对所有美好的事物的关注和尊敬,是一个系统问题、是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去改变的事情。我们作为一个诗人,一定要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随波逐流。要尊重内心,写出对真善美有向往,对社会有思考的好作品,自己问心无愧即可,其他的都交给时间。
张生全:您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写作上,能谈谈您的创作吗?您为何会选择把诗歌作为您的主要创作形式?
钟渔:文学的开始,我是从诗歌开始的,从五六岁时家人就对我进行的古诗词熏陶和影响,到中学时开始写古诗词和新诗,后来经历了杂文、散文创作,最终还是落脚到诗歌,其实也是一种回归。文学的发端就是诗歌,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最多的文学还是诗歌。我觉得诗歌也是文学体裁里最纯粹的、最具艺术气质的门类。对诗歌的偏爱,让我选择了把诗歌作为我的主要创作形式。诗歌对语言和思想的极致追求、读到好诗时的愉悦,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觉得最好的诗意,永远在语言到达不了的地方。我2019年到天津参加鲁藜诗歌奖颁奖典礼时,评委会主任颁奖词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的小说,如果多向诗歌学习一下语言,那对小说来说会是多么美妙的提升。由此可见,诗歌属于懂得它的美的人!
张生全:接下来,您在文学创作上,有怎样的打算?
钟渔:相比于其他作家,我有很多短板,前些年忙于本职工作和作协的工作,占了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最忙的时候,同时编四五本杂志,所以很惭愧。统筹兼顾的能力有限,这两年阅读和写作的时间都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写作是需要静下心来进行的一个事业,常常感觉自己内心很庞杂,很焦虑。人到中年,家事国事天下事,心里装了太多的事情。接下来可能要做减法了,减少其他不必要的事物,把精力腾一些在写作上,围绕雅安的特色文化和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一些创作,作品积累充分后出一本诗集。好诗人很多,好作品也很多,我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四川的作家们都很勤奋,我压力很大,希望接下来真的能好好清理一下内心,潜心研究和积累。回头看以前的作品,虽然有一些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肯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后会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努力为雅安、为自己生活感悟,写出更多被认可的作品。
我经常想,回顾人类历史,每个人都如一颗流星一闪而过,是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只有作品!李冰通过他的作品——都江堰,成为不朽;苏东坡通过他的诗词,流传千古。当我们作为生命个体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如果我们的作品能够留下来,那么生命就因此变得更有意义,这就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钟渔,本名钟春燕。中国作协会员、雅安市作协主席。诗歌散见于《诗刊》《北京文学》《诗歌月刊》《星星》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当代诗卷》《中国新诗三百首精选》等。出版《时光停下来》等。曾获四川省首届十大青年诗人、第28届鲁藜诗歌奖、雅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文艺拔尖人才、雅安市阅读推广大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