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全:广安地形像一把扇子,嘉陵江、渠江两大干流以及众多支流,就像扇骨一样支撑着这把大扇子。这使得居于川渝交界处的广安,有些别样的清幽洒脱。但事实上,广安历史上却少有这种清幽洒脱,广安乃“广土安辑”之意,本身就代表一种担忧。事实上,广安历史上曾有过六次大移民,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可见广安人为了争取幸福平安,经历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种背景下的广安文学,也有着独特的面貌,请谈谈这种面貌。
邱秋:你对广安的这个比喻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确实,细看地图,华蓥山、嘉陵江、渠江这“一山两江”构成了川东北这片丘陵地貌的基本骨架,还真具扇形格局。读一下广安历史,与我们这块土地有关的大小战事还真不少。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更是军阀混战,兵匪横行,社会动荡。为了和平安宁,无数广安仁人志士踏浪而去,以身许国,走出了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伟人,以及毕占云、柴云振、秦炳、李准、蒲殿俊等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浩荡长歌。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说,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山川地貌,为我们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大家熟悉的红色经典《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先生就是广安武胜人,其故居至今保存完好;《燕儿窝之夜》的作者,已故著名作家魏继新也是土生土长的广安人;著名诗人李元胜也出生在武胜县。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作家沙汀曾长期在广安武胜县的烈面区深入生活,他后来有一部分作品的人物原型就来自广安。可以说,广安这块红色土地上,长出了郁郁葱葱文学森林。
张生全:广安目前有中国作协会员11人,省作协会员76人,可见实力是很强劲的。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广安文学的总体情况,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邱秋:这些年来,广安文学界总体态势见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者。老一辈的如老童、张云、萧习华、黎均平、侯立新、兰勇、邹元模、高其友、雷允树、冯宗凡、唐铭、陈智敏、何正华、尹才干等;中青年一代有大家熟知的曹东、周苍林、弥赛亚、赵泽波、蒋默、李逢忠、彭歌、夏兴初、万文昌、冉启成、王春雁、莫为、杨真真、刘琼等。
诗人曹东近年来活跃在国内诗坛,他先后推出诗集《许多灯》《说出》及长诗《大风》等,曾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四川省十大青年诗人奖等;中国煤炭作协副主席萧习华的诗歌散文集《又是明月光》、组诗《芳龄(十章)》分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煤矿文联主办的第四届、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诗人周苍林出版了《回到》《喊一声》等多部诗集,还获得《四川日报》文学奖等;青年诗人弥赛亚(胡查)的诗歌独树一帜,他的《网上,一些诗人在散步》《太平广记》等作品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徐君出版诗集《家乡的月亮》《城市的石头》等,获鲁黎杯诗歌奖等,目前致力于儿童诗歌创作。另外,夏兴初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青年作家万文昌电视剧本《扶斗记》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银奖。
最近几年,一批文学新秀也成长起来了。青年作家楚天舒、刘刚、王泽丹崭露头角,其诗歌在《诗刊》《十月》等大刊名刊发表。今年,我市小学生胡耀天的诗歌《童年的足迹》、胡晴的诗歌《伞打开的声音》在《人民文学》发表,引起社会关注。
我市长篇小说创作也可圈可点。有邹元模的《返乡农民工》《盼妻河悲歌》《望郞山轶事》《古潾星火》》,冯宗凡的《一条弯弯的山路》《都是那些事》《铁树花开》,唐铭的《库楼》《帽山笔记》,秦刚的《七彩流星雨》等。这些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处着眼,细节用力,语言流畅,情节迭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地域特色浓郁,从不同侧面艺术表达了时代的发展。
当然了,广安文学还有很多不足。从数量上看,有高原,从质量上看,缺高峰。文学新苗不少,但如何让这些新苗成为参天大树,如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张生全:地方作协组织作为民间社团,由于缺少经费,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地方的作协工作,事实上处在一种停滞状态。但据我了解,广安市区(县)各级作协,却组织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经验。
邱秋:我们作协在2020年前也是“三无”协会,工作无经费,办公无场地,无专职人员。如何搞好作协工作?我认为,作协不能完全等靠要,必须主动。尤其是作协主席,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成绩来影响相关部门,认真完成好上面交办的工作。你的工作有了起色,有关部门自然会刮目相看。同时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这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我们的工作能够持续开展,没有停滞,主要靠的是市区县基层作协同志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保证了工作正常开展。我盘点了一下,这些年,除了疫情三年外,我们市级作协每年都有一到两个大活动。这些活动不搞花架子,实实在在,既彰显协会的活力,同时也有效果。平时以区县作协为单位的中小型活动就更多了。我很欣赏省作协多年来倡导的文学小分队做法,就目前基层作协而言,非常实用。
张生全:作家能不能写出好作品,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培育扶持与奖励是分不开的。请问广安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近年来做了哪些培育扶持工作?出台了哪些扶持奖励政策?
邱秋:这些年来,广安市委、市政府对文艺是重视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激励全市文艺工作上台阶。2020年,经过市文联多方协调争取,解决了市级主要文艺家协会的办公场地,“三无”成为“两无”,前进了一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另外的“两无”,也一定会得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广安设有“广安文艺奖”。从第七届开始,市委、市政府对文学的奖励额度上大幅度提高,特等奖10万元,一等奖5万元,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广安文艺事业的重视与厚望。这些年来,全市有200余部(件)文学作品获“广安文艺奖”。此外,广安各区市县也先后设立了文艺奖,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基层作家的创作热情。
张生全:广安是个较为偏僻的地方,但这里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让新时代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的节点上,广安作协写了或者准备写哪些表现新时代新变化的作品?
邱秋:广安是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的文学写作者,和大家一样对小平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每逢小平诞辰,我们都要以不同方式表达对老人家的缅怀之情,比如在小平诞辰110周年时,我们公开出版了诗集《春天,我们向广安致敬》。在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利用文学阵地,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利用《广安文艺》、文学网站、微刊等方式,推出了怀念小平的文学专刊,表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缅怀之情。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公开发出的就大约有百余篇。
张生全:借此机会,我还想和你聊聊你的创作。我曾几次到广安采风学习,也曾读到过您的一些作品。我有一个感受,这些年来,您的作品更多地是讲述广安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什么原因让您孜孜不倦地去发掘这些历史人文积淀?
邱秋:这些年来,我先后完成了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影视剧本《渠江之子》、散文集《沉吟渠江》《广安纪事》和长篇人物传记《不朽的忠诚》等,最近又写了一部长篇纪实小说《渠河向东》。这些作品,确实大都是讲述广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才会出现像邓小平这样的时代巨人。我的写作兴趣就是从对小平的研究产生的。我之前曾经在学校工作过,这所学校就是邓小平同志的母校广安中学。当年我负责校史资料的搜集和编撰,掌握了一些史料,开始接触和研究少年小平在广安这段历史。有一次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著名导演黄意麟老师准备执导话剧《少年邓小平》,来广安深入生活,我陪同她走访采风,为她介绍了一些情况。黄导对我说,你有这么丰富的史料,又是广安人,对这里的生活这么熟悉,为何不自己写一个作品呢?黄导的话激发起了我的写作兴趣,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而这部作品的完成,也让我渐渐对历史特别是对广安地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年来我读了不少广安的史志,越读越有感觉。在广安这块土地上,确实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的故事串起了历史年代的各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广安人。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广安人的精神所在,寻觅到了广安这个地域的人文特征。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宝库,有着很多的历史积淀,亟待我们去发掘、表现和弘扬。所以,这些年来我的创作就如你说的那样,更多的是讲述广安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我认为,一个地方的历史,往往能对这里的人们产生强大的原生动力。通过对本地历史的了解,对本地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感知到先辈们是怎样在这块热土上艰苦创业的。这会激励我们去奋进去开拓,去创造新的历史奇迹。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知晓家乡历史的途径,为人们创造新的历史提供精神动力。更重要的还是希望以此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张生全:请介绍一下您今后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打算。
邱秋:我今后的创作方向,还是以历史为主。目前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完成酝酿已久的长篇散文《广安传》。以前我写历史,大多是碎片化,这个作品我想让读者对广安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二是计划以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为背景,讲述一个家族从当年的湖北辗转来到华蓥山落脚生根,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创业开拓的故事。我希望这两个作品能与自己之前的写作有一些区别,能有所突破。
(邱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影视文学剧本《渠江之子》、传记《不朽的忠诚》、散文集《沉吟渠江》《广安纪事》等。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新闻一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