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作品的出版价值会被反复发掘、提升,他会是一位走得很远的作者,也是一位性价比极高的作者。蒋蓝正走在经典化的路上。”
“蒋蓝是文学界的‘快递员’‘快手’,天府广记这种书人家要写三五年,他三五个月就搞出来了,把自己的见闻、储备、思想快递到了我们面前。”
“蒋蓝的散文不是另一种历史,而是另一种文学,是在历史枯骨上绽放的生动鲜花。”
“在叙述语境中描绘真正存在的人或事,他能采取田野调查的笔力,采用深度透视的方法,拉开距离的审视,复原了真相,运用拉近推远的镜头语言,构建出一座与历史相向而行的宏大纸上建筑,这是作家蒋蓝最为重要的特征。”
“蒋蓝的写作样本是雄阔、生机勃勃、华美幽深的。他的散文有试图打通文、史、哲,在人文学科界限的游弋浪迹式的野心,这是一种强烈的文本开拓意识。”
“与传统笔记相较,蒋蓝的笔记是一种新笔记,左右文史,右手自然,他在不断更新我们对笔记的观念。”
……
这便是文学界、评论界、出版界眼中的作家蒋蓝。如前所述,蒋蓝是文学界的“快手”,但他“快”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久久为功。这不,蒋蓝又出新作了!从《极端植物笔记》《极端动物笔记》《极端人物笔记》《至情笔记》到《蜀地笔记》《成都笔记》《锦官城笔记》,再到今天的《寸铁笔记》。
10月9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蒋蓝《寸铁笔记》新书发布会在2024天府书展主会场举行。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巍,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出席活动,与对谈嘉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所所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艾莲,以及本书作者、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共同为新书揭幕。
《寸铁笔记》是四川人民出版社9月推出的重点图书,也是蒋蓝近年来最为看重的作品。该书汇集了蒋蓝近十多年有意为之的 “断片式写作”,收录思想随笔、读书笔记百余篇,涵盖历史、社会、自然、人生、中外文化等多方面随想,展现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深度思考。其文广博深远,其言铿锵有力。
寸铁,指短小的或极少的兵器。在蒋蓝看来,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记载,应该算是“寸铁”内涵的真正揭橥:“宗杲论禅云:‘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朱文公亦喜其说。盖自吾儒言之,若子贡之多闻,弄一车兵器者也。曾子之守约,寸铁杀人者也。”他表示,多年之前,读到鲁迅先生的四则随想录式的轶文,因为最初发表于1919年8月12日北京《国民公报》“寸铁”栏,文章原无标题,后来学者们用报纸栏目名字命之为“鲁迅寸铁四篇”。从西方而言,这类起源于古希腊哲人的断片、箴言录的文体,与肇始于中国古代语录体混成而下的散文诗和随感录,峭拔奇绝,在鲁迅先生笔下得到了异端式的弘发,他的独战,他的横战,他的性灵与生命,成就为汉语里迄今无法逾越的思想录。用郁达夫的话说:鲁迅“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可以淬炼寸铁的鲁迅,也可以另造为一把密钥。
蒋蓝曾将散文、随笔断片、非虚构和诗歌比作自己存在的四种向度。在断片写作中,他对客观世界的洞察一针见血,观点犀利鲜明,思想深邃独到,文字如寸铁般简短有力。同时,《寸铁笔记》也是一场文体和修辞的实验。断片起源于古希腊罗马,蒋蓝在断片基础上努力融合思想与文体,书中《桶的畅想录》就曾获第十一届万松浦文学奖。此外,作者还刻意营造“悖论化修辞”句式,厘清思想经纬。正如蒋蓝所言,“独立思想也许就是不合情理的,那么思想者手里的寸铁,就不仅仅是对刀的拟真,而是一种超级存在”,这也正是书名的由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在序言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文章体量短小却激切生气,深邃广博、浩瀚孤绝,如宝石颗粒般交织成立体的思想网络和洞穴。
对谈现场,学术主持崔耕介绍道,断片体是文学和哲学的书写形式,许多著名哲学家和作家都曾采用,断片可能是最适合思想随笔的文体之一。蒋蓝就此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断片式写作”的心得。“我从年轻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梦想,那时候我读散文诗,那时候它们还不叫散文诗,它叫‘断片’。于是二十岁的我就在笔记里记录,到今天坚持了三十年。《寸铁笔记》这本书也只是整理了三十年的四分之一。我自诩这是一本我在这个年龄可以站直的书,这是一本让我可以站立的书。你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失眠的时候,他在怎么思考。”他强调,思想的书写表达,必然具有特定的文体;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必然会对思想的言说产生绝大的厘定,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其实,文体的妙处在于最大限度地逼近思想的凸凹与绒毛,有些文体的推衍与腾挪甚至可以产生逾越思想自身尺度的光晕,言说的方式比言说之物显得更为重要,我完全同意文体高于写作的一己之论。这似乎印证了联想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混成体——钱钟书文体的水到渠成,并出现了法国学者、文体学家鲍德里亚对于他笔下犹如神助的断片写作予以的夫子自况:断片是一种趋向民主的文体。断片式的文体并不是学者所论述的那样,作为后现代风格表现的一种无选择性、片段式或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断片是清醒的文体,它就像古代的死士一样,知道自己具有最后一击的宿命。”
李怡评价道:“对于断片这个选择,我接受关于蒋蓝开创‘中国式的断片写作’这个描述。最开始的创作并非古希腊哲学式的,所有思想的片段都是来自生命的天然,所有的思想逻辑,都是理性建构的结果,但它并不是生命最初的展现。生命最开始都是断片式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感触,这些感触星星点点构成了思想的光芒。文学和哲学最大的区别是,文学它还原到了生命最初的闪光点。蒋蓝老师这本书,展现了蒋蓝最初的生命形态,他用思想击打文化,从中激发出生命的火花。”
艾莲随后提到:“《寸铁笔记》综合性的走向蒋蓝的创新,不仅只有思想和哲学,还有激情和唯美。这本书把读者点燃了,它给读者带来一腔激情和一双翅膀。我初读的时候还在疑惑为什么这个书有非常浓郁的青春气息,今天才听到因为它是三十年来的随记。《寸铁笔记》里的真诚是‘拆下肋骨当火把’的真诚,这里面有非常多的金句和妙语,但没有一句话是油滑的。”
对于碎片化阅读时代,断片式写作是否契合了阅读习惯,李怡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李怡看来,碎片是信息的撕扯,对思考的折断,而断片是成系统的理性思考,如滔滔江水下的无穷生命力,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蒋蓝还分享了写作《寸铁笔记》的经验。他说:“书里面有些很神怪的句子,但它并不是为了求怪,这种类似的东西需要悟,它的现实意义才会凸显。如果文学和思想仅仅是造句和修辞,那就严重矮化了文学和思想,它藏了很多东西在里面。碎片是被迫的,而断片是有意为之。但需要注意的是,生命并不是片段的,片段的真实意义是完整。”这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所言:“我们这个时代的碎片何其多,但唯独缺少类似的质地和形制。它们是寸铁,有强韧的力度和相应的重量。这对于滔滔不绝的蒋蓝来讲,貌似一次简洁和收敛,实际上却是一次特有的固执的延续,即从来如此的豪放和激荡。我们在面对这些思和诗的颗粒时,或者多少希望它们变得柔软顺适一点,让其变得可人,起码有一副更好接近的外形。这当然是苛刻了。蒋蓝如此地过滤时间,将一些晶体过滤出来。思想的网格有时粗疏,有时密致,不停地从记忆的河流、从蜂拥而过的生活中拦截,最终让宝贵的部分留下来。”(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