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论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借鉴。研究日本文论对深入理解中日文学关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日本,关于日本文论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在中国,关于日本文论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某些时段、某些题材,直到四川大学靳明全教授《日本文论史(公元712-2000)》正式出版,国内才有了首部系统而完备的日本文论史。
目前, 国内关于日本文论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季羡林、曹顺庆主编的《东方文论选》较有影响,王晓平教授选编的日本文论部分,文论家及代表作选择面比较宽,分析精当,切中肯綮,但限于篇幅和体例,仅有概述及简要介绍。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叶琳《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等著述,大都局限于某一时期。王向远《释“幽玄”——对日本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的解析》《“理”与“理窟”——中日古代文论中的“理”范畴关联考论》等单篇论文则大多只针对日本文论中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
靳明全教授《日本文论史(公元712-2000)》将公元712年到2000年间的日本文学和文论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对重要作家的观点、重要作品的特点做出了详细的归纳。在整体框架上,以概述加详论的结构展开,均以时间为线条,梳理和评介了上述各时期盛行的文论、代表流派和相关的作家、作品,还附录了日本文论史年表。
靳明全教授精通中日两国语言文学,研究日本文论时,他十分重视原典的阅读和利用。不仅如此,为了精准辨析相关概念、术语,他还多次前往日本访学、交流,得到了众多日本学者的帮助。他的研究材料,首选的大都是日文原版文献,翻译文献往往仅做参考。
该书始终坚持比较文学的视野与方法,厘清了日本文论与中国以及西方国家文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强调,日本近世文论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参照中国古典文献的基础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并作为日本文化重要内容而定型。日本近世文论中,俳论引入了中国画论与诗论,诗论受到中国诗论和诗歌的影响,提出了诗歌“形与神”以及立象寓意等要求。 日本近代文论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化,学习、引进、介绍、融合西方文论,但与此同时也要彰显日本特色,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日本现代文论在战后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兴起中得到了发展,传统的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的评论仍然是日本文论界的要点。大众文学发展迅速,试图摆脱传统束缚,建立新的理论批评。此时,日本文论家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热情高涨,中日文论比较成为了日本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总的说来,《日本文论史(公元712-2000)》研究对象的历史跨度大,阐释深入而详尽,尤其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次清晰完整地揭示了日本文论生成、传播、发展的脉络,厘清了日本文论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西方文论之间的多重关系,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日本文论史著作,值得学界高度重视。
(周彤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