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国内重要文学阵地——期刊《十月》总第354期即将新鲜出炉。在提前曝光的封面上,两个重点推荐阅读篇目之一,正是四川作家杜阳林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惊蛰》。在作品中,杜阳林将目光和故事,放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川北偏远的一个小乡村。小说呈现的十年光阴,正是中国大地风云突变的十年,也与小说主人公凌云青成长的十年同步。
以切身感受
直击乡村的内核
杜阳林笔下的“观龙村”,并非田园牧歌的清幽存在。小说以“凌永彬丧礼”开篇,在丧礼上,观龙村大部分人不知道引魂幡上写的什么,杜阳林是个眼如电笔如刀的写作者,他看到了贫穷的可怕——物质贫穷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贫瘠与干涸,才更叫人揪心。
杜阳林没有选择“诗化柔美的乡村叙事”,他以冷静到底的目光,穿透重重迷雾,打捞岁月深处的“观龙村”,并以清醒克制的笔调,勾勒出人们艰苦生存的真实境遇。
面对善与恶,杜阳林的文字没有矫饰,没有美化,没有回避。“我幼时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于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以自身独有的眼光与深切的体验,将过往身边的人和事,糅合进情节,演绎成小说。”杜阳林坦言,对于生活的细心体察,以及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得他在对于人性的开掘方面,颇有所得。
为时代画像
捕捉风云聚变的气韵
乡村不是“岁月静好”的避难所,也不是群魔乱舞的修罗场,它复杂而立体,方方面面,百人百格,构成一个直面历史真实的乡土世界。《惊蛰》最让人感动之处,也许在于贯穿整本小说的一股“气韵”,在“骨架”与“血肉”之中,始终存在这样的浩然之气,即便身处渊底深谷,依旧能给读者以安慰和希望。
小说中有一位主角凌云青,他最终通过高考之路,离开观龙村,他的大姐采萍与小木匠,也因爱情而结合,奔赴城市打工,寻找新的机会。“凌云青们”的突围,经历了一番鲜血淋漓的攀越和求索,经历了自我和环境碰撞的剧痛和苦楚,经历了思维层次的进阶和升华,这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华年,壮怀与骊歌,像一枚小小的时代影像,能反射出时代和社会的风云聚散。
从凌云青们的逆袭之路,读者能清楚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缩影。凌云青自学成才、努力上进同步的时光,应和着中国改革开放,重视人才与技术的宏博潮流。
给读者留白
阿来对新作充满期待
而那些出走的凌云青们,他们到底后事如何?杜阳林还留白给读者,将思索的自由还给阅读者。谈及这个处理手法,杜阳林表示:“我更希望拨动读者心中的弦,共鸣出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离合悲欢,从乡村走向城市,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过去走向未来。这是属于群体的合奏,以文学的方式去思索和解答,时代给予每个人的严肃考卷。”
杜阳林上一部长篇小说《步步为营》出版后,著名作家阿来曾主动阅读,曾给出了“笔下的人物十分过瘾,既有精准的‘新闻感’,又具温度十足的‘文学性’,他将二者天衣无缝地结合与呈现,处处闪烁着哲理之光”的评价。如今,听闻杜阳林又有新作亮相,阿来表示期待,并对杜阳林的写作寄予期望,要他继续扎根现实,书写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