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墙,骤然筑起。2017年的深秋,寒意刺骨。江北店升级装修的喧嚣未落,一道更沉重的阴影,猝然笼罩了我——母亲突发脑膜瘤,巴中中心医院冰冷的“病危”二字,瞬间冻结了我的血液。为了给母亲争取一线生机,我们四处咨询,最终决定转院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重医附二院的病房里,消毒水的气味浓得化不开。母亲躺在那里,像一片即将凋零的秋叶,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我的心跳。我握着她的手,试图传递力量,却只感到自己指间的冰凉和灵魂深处的震颤。病危通知书像雪花片片落下,每一张都加重着病房里的铅灰色空气。无形的绝望之墙,拔地而起,隔绝了所有暖意。

然而,命运并未给我喘息之机。故乡的消息接踵而至:爷爷因秋雨劳作病倒,父亲腰疾复发入院,家中襁褓中的女儿,全靠妻子一人强撑。生活的重锤,从四面八方砸来。无数个夜晚,我蜷缩在医院冰冷的走廊尽头,望着惨白墙壁上晃动的光影,感觉自己像被困在一堵无形的、不断收拢的高墙之中,压抑得无法呼吸。那堵墙,是绝望,是责任,是深不见底的疲惫。

凿壁引光,星河入怀。就在那堵墙几乎要将我彻底吞噬的至暗时刻,一道微光,从墙的缝隙中悄然透入——是江北店店长的电话。没有客套,只有穿透寒意的坚定:“家里是天大的事!别怕,工作有我们顶着!”那声音,像一把无形的凿子,第一次在那密不透风的绝望之墙上,凿开了一道裂缝。光,猝不及防地涌入。虽微弱,却带着灼烫的温度,瞬间刺穿了我眼中冰冷的黑暗。

这道裂缝,迅速蔓延生长。店长将我的困境与牵挂,传递给了中心店的兄弟姐妹。很快,我的手机屏幕被一条条短信点亮:“兄弟,挺住!”“需要什么,吱一声”……这些朴素的文字,如同暗夜里骤然点亮的星辰,一条条,汇成星河,涌入我几乎窒息的角落。他们自发凑集的慰问品,带着实实在在的温度,沉甸甸地递到我手中。那不仅仅是一份物质,那是被一个叫做“文轩”的庞大臂弯,紧紧拥抱的暖流。原来,我不是墙内唯一的困兽。墙隙之外,是守望相助的家园。

微光烙印,破壁前行。光,还在汇聚。中心店将这份牵挂传递至事业部分工会。很快,工会的关怀如及时春雨落下。那份慰问金,精准地缓解了如影随形的经济重压。但比金钱更重的,是它所承载的份量——它告诉我,我的困境被这个“家”看见了,被郑重地托住了。这来自组织深处的支撑,如同在那摇摇欲坠的心墙上,稳稳嵌入了一根坚实的支柱。濒临枯竭的勇气,竟在无数双关切目光的无声浇灌下,悄然复苏。

最沉重的疲惫是心灵的无依,最易折断的翅膀是孤军奋战的绝望。而文轩,在我生命最逼仄的墙角,为我凿开了墙,送进了光,让我看见归途。在众多臂膀的托举下,在无数“加油”的回响中,我终于,一点一点地,从墙的阴影里挪动脚步。母亲的病床前,也渐渐透进了希望的微曦。这份雪中送炭的暖意,已融入我的骨血,成为生命中最坚韧的底色。

持光而行,薪火相传。如今,我站在了墙的另一边。作为中心店的工会小组长,“娘家人”于我,是沉甸甸的回响。我深知每一道微光对困于墙内者的意义。于是,在日常的琐碎里,在倾听的专注中,我努力成为那个传递光的人——关注细微的难处,疏通沟通的阻滞,尽力熨平生活的褶皱。因为我想让每一个在各自“墙”前徘徊的伙伴都知道:在这里,总有一束光愿意为你停留,总有一双手渴望分担你的重量。这份温暖的传递,正是对那束凿墙之光,最深沉的致敬。

感恩铭心,光耀未来。值此文轩廿载华章,亦逢工会百年峥嵘。回望,那堵墙上的微光,正是这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注脚——它无声诉说着文轩大家庭与工会精神最本真的共鸣:在命运的墙前,我们守望相助,彼此照亮。

感恩文轩!在我人生的绝壁前,是你们凿开黑暗,送来了光。感恩每一位予我光亮的文轩家人!是你们的援手,托起了我下沉的世界。此情如山。未来,我愿以心为烛、以行践诺,继续在这温暖的脉络里,守护、传递那道“墙隙微光”,让它生生不息,照亮更多角落。与给予我光明与力量的文轩大家庭,共赴更明亮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