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长征路上看四川·广元行”的旗帜飘扬在巴山蜀水间,广元旺苍的红色基因如嘉陵江水奔涌不息。这座镶嵌在秦岭南麓的小城,用木门会议的智慧、红军城的烽火、智能机器人的舞步,谱写着一曲跨越时空的红色乐章。当实景演出的灯光照亮青石板路,当红军宴的香气弥漫东河两岸,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当代答卷。

  

         暮秋的米仓山麓,东河水裹挟着碎金般的阳光奔涌向前。我循着“长征路上看四川·广元行”的红绸路标踏入旺苍县城时,正逢2025年国庆假期后的晨雾初散。青石板铺就的文昌街上,智能机器人“小红星”头顶八角帽,用乡音吟唱着童谣:“米仓山高,东河水长,妈妈送儿去参军……”这声调让我恍惚看见1934年的那个清晨,万余名旺苍子弟在此挥别白发亲娘。

         

           第一章:红军城——凝固在青石板上的革命史诗

          三街两巷的明清穿斗建筑群像凝固的时光胶囊。龙潭巷19号川陕省委旧址里,虚拟现实技术正重现妇女独立师操练场景——绑腿布鞋踏起尘土,短发女兵肩扛梭镖,墙上的全息投影让“打到刘湘去”的标语随讲解节奏明灭。转角处飘来苦荞馍与苕粉的香气,头戴VR眼镜的孩子们在“红军食堂”体验1935年的伙食定量,而窗外真实的炊烟正掠过徐向前题写的“赤化全川”石刻。这种时空叠印的魔幻感,恰似老茶馆里那位百岁老人摩挲着《红星报》复刻版所言:“当年油墨是松烟混着猪血调的,如今这电子屏再亮,也盖不住血的味道。”

         穿过东河镇的胜利拱门,仿佛踏入时空隧道。这条长800米的“红色动脉”,曾是川陕苏区的政治心脏。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木门上,弹孔依然清晰;川陕省委的砖墙上,“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的标语历经风雨未褪色。40多处革命遗址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座保存完好的列宁小学。斑驳的黑板上,粉笔字迹依稀可辨:“穷人为啥穷?因为地主霸占田!”

         2017年晋升国家AAAA级景区后,红军城开启“科技赋能”模式。在智能导览系统的指引下,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建筑的三维复原影像。当镜头对准财神庙的断壁残垣,AR技术立即重现出1934年红三十一军军部在此指挥青龙寨阻击战的场景。这种虚实结合的体验,让92岁的红军后代王建国热泪盈眶:“我父亲常说,当年他们就在这个门槛上擦枪,现在连门槛的裂纹都还原出来了。”

        夜幕降临,实景演出《巴山烽火》拉开帷幕。300名群众演员与全息投影的“红军”同台,当虚拟的徐向前从舞台后方“走来”,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种创新表达并非简单复刻历史,而是通过科技手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数据显示,演出期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3小时延长至5.8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1%。

 

         第二章:木门会议——巴山深处的战略曙光

         沿金鱼河驱车向北,青龙山腰的木门会议旧址笼罩在千年银杏的金色穹顶下。寺内清康熙年间的木构架吱呀作响,与全息沙盘里1933年军事部署的电子音奇妙交融。陈列馆那面弹痕累累的党旗前,AR技术让参观者伸手便可触碰张琴秋整编妇女独立师的历史瞬间。最动人的是偏殿那堵“信念墙”,游客扫码上传的感想会化作电子红叶,与七十年前红军战士刻在门板上的入党誓词共生共长。住持师父沏来老鹰茶:“这树见过李先念将军在厢房熬夜看地图,现在又看着你们用手机‘扫文物,都是寻路的姿势。”

        1933年6月的木门镇,青冈树林立的山坳里,600余名红军将士围坐在晒谷场上。这场被历史铭记的木门会议,实则是在极端困境中迸发的智慧火花。当红四方面军从入川时的1.4万人锐减至1.2万,当敌军“三路围攻”的阴云笼罩川北,徐向前元帅用湖北口音喊出:“我们要把队伍拉起来,把根据地扎稳!”

         会议持续三天三夜,油灯照亮了军事地图上的每道褶皱。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建立各级政治部,创办随营学校。这些决策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火把,让濒临绝境的红军重获生机。如今,木门会议会址陈列馆内,那盏斑驳的马灯依然闪烁,智能机器人“红娃”正用稚嫩的声音向游客讲述:“当年徐向前元帅就是在这里,用铅笔在作战图上画出了反攻的箭头。”

         走出陈列馆,40亩的军事训练场上,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着当年的操练场景。游客们手持激光枪,在虚拟战场中体验“缩小包围圈”战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游戏间领悟战略智慧。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军事体验区日均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其中60%是青少年。

    

        第三章:红色文创——传统与现代的创意碰撞

         在红军城的文创街上,“红城记忆”店铺的智能机器人正用机械臂绘制红军主题版画。这些融合了3D打印技术的文创产品,日均销售额可观。最受欢迎的是“红军餐盲盒”,内含用糙米、南瓜制作的“艰苦岁月套餐”,搭配VR眼镜重现1935年红军过草地的场景。这种“苦中带甜”的体验,让00后游客在社交媒体上自发传播。

         更令人惊叹的是“红色基因”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木门会议手稿、红军军装等文物转化为数字艺术品。国庆期间发售的3000份NFT藏品,5分钟内售罄。购买者不仅获得数字所有权,还能通过AR技术“触摸”文物细节。这种创新模式,让年轻人在数字空间完成了一次特殊的“红色朝圣”。

 

        第四章:精神传承——从历史记忆到时代动力

         在红军小学的课堂上,智能黑板正播放着木门会议的动画课程。当讲到红军将士用野菜充饥时,教师轻点屏幕,全息投影立即展现出各种可食用植物的3D模型。这种“情景式教育”让红色基因的传承突破时空限制。校长李明介绍:“我们开发了23门红色科技课程,学生的红色知识考核优秀率从67%提升至92%。”

        这种传承不仅停留在校园。在木门镇的现代农业园里,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而操控终端上印着“继承红军精神,发展智慧农业”的标语。镇党委书记张伟说:“我们用红军的开拓精神发展特色产业,去年全镇樱桃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3000户脱贫。”这种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五章:文旅融合——红色沃土上的创新实践

          2025年国庆的旺苍,处处可见“科技+红色”的创新场景。在红军城广场,智能机器人“红小兵”与游客对答如流,它能背诵《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能用方言讲述本地革命故事。在木门会议遗址,5G+V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1933年的会议现场,与虚拟的红军将领对话。这些创新举措使游客满意度达98.7%,复游率提升至34%。

        更值得关注的是“红色研学”的蓬勃发展。国庆期间,23所中小学的1.2万名学生来到旺苍,他们不仅参观遗址,更参与“重走红军路”拓展训练。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监测下,学生们背着2.5公斤的模拟行军包,完成10公里的“微长征”。数据显示,参与研学的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知度从62%提升至89%。

 

        第六章:红城星火——镌刻在数字年轮里的精神图腾

         当夕阳为木门会议会址披上金色,红军城的青石板路泛起温暖的光泽。智能机器人完成最后一轮讲解,充电时发出的微光如同不灭的星火。这座巴山小城用创新的方式讲述着永恒的故事:红色基因不是尘封的文物,而是流动在时代血脉中的精神密码。从木门会议的战略智慧到智能机器人的科技表达,从红军城的遗址保护到红色文创的创意绽放,旺苍正以独特的姿态证明:当历史遇见未来,红色文化便能绽放出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旺苍的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红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坚守精神内核的同时,用时代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件智能设备、每一份数字藏品,都在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唯有与时俱进,才能让红色基因永葆生机;唯有创新表达,方能使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当最后一批游客离开红军城,城门上的灯笼在夜风中轻轻摇曳。那些智能机器人静静伫立,仿佛在守护着穿越时空的约定。而巴山深处,嘉陵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它带走的不仅是岁月的尘埃,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家园的永恒守望。这,或许就是旺苍给予新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作者:李永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