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我已从22岁的青涩青年步入43岁的不惑之年。这二十年,我与新华文轩共同成长,见证了彼此的蜕变。然而,有两样东西始终未变——我对文轩的深厚情谊,以及文轩拥抱时代、坚守文化使命的情怀。不是有一种陪伴,叫新华文轩吗?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2010年寒冬,在自贡书城少儿馆,每周六下午两点半,“文轩姐姐讲故事”的暖光总会准时亮起。在社交媒体尚未普及的年代,一群小读者会风雨无阻地奔赴这场与文字的约会。一个寻常的周末,活动刚结束,一位神色慌张的母亲冲进书店:“我的孩子去哪儿了?”原来她的儿子独自前来参加活动,本该三点五十分在楼下等他,却迟迟不见踪影。我立即拿起扩音器,在书城的每个角落呼唤。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我找到了蜷缩在书架旁的小小身影——他捧着一本书,整个人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忘了时间。看到安然无恙的孩子,这位母亲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下来。她紧紧握住我的手,眼里满是感激。此后,她成了书店的常客,总会欣喜地与我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如今,当年那个痴迷故事的小男孩已完成学业。每次返乡,依然会特意来到文轩,与我聊聊近况。
这样的温暖故事,绝非偶然的邂逅,而是文轩十年如一日深耕阅读推广的生动诠释。自2009年起,“文轩姐姐讲故事”就成为一座桥梁,一端系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一端连着书店与读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岁月里,我们如同农夫,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播撒阅读的种子,静待他们生根发芽。
二十载光阴在流转,从汶川震后帐篷书店那盏不灭的“应急灯”,到为凉山悬崖村架起的“云端阅读课”,再到点亮乡村阅读微心愿——每一次跨越山海的抵达,都是文轩精神薪火的传递,这束光,不仅点亮了无数人心灵的灯塔,更深深烙印在我前行的足迹中,激励着我在公益路上步履愈发坚定。
犹记一次活动中,得知一所学校条件简陋,班级没有阅读角,我便购买了图书和书架,给孩子们送去,分享阅读,当我将《列那狐》这本书递给一个同学时,她皲裂的指尖久久停留在书页上。窗外的微风拂过,书页间光影摇曳。“阿姨,这里会永远有书吗?”孩子的问题,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2009年的一件事,那年老经理带着我们在暴雨中抢救浸水的沿滩书店,他奋力把书打包好,码高,转移,并说道:“书在,文明的灯就亮着。”此刻,我半跪在地,将《草房子》等书轻轻摆进书架。这场景,恰似文轩在海拔4000米的理塘草原搭建的流动书屋,虽只是推广路上的一隅剪影,却收获丰盈,背后是文轩大家庭赋予我的无尽力量与坚实底气。
在时代奔涌向前的浪潮中,我们以“文化惠民”为使命,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城市脉络与乡村肌理——在机关单位搭建理论学习平台,于乡镇村落点亮农家书屋,在社区街巷打造阅读驿站,向菁菁校园输送知识养分。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渴望学习的角落。转型的道路上,服务版图不断拓展,服务群体日益多元,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我们“服务读者、传播文化”的初心始终如磐石,这份坚守,在历年时政读物发行与深耕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中,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学习如星火,点燃创新的燎原之势。作为新华文轩的一员,我将这份能量融入职业担当与社会责任之中,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去年,我踊跃参加自贡市大安区文旅推荐官选拔大赛,用镜头语言解构书香与千年盐都的文化密码,今年,我将再度踏上贡井区文旅推广征程,借助短视频、融媒体等矩阵,让新华文轩的文化基因与自贡的城市底蕴深度交融,让文化的芬芳飘进千家万户,让文明的种子在数字时代生根发芽。
“南国灯城”自贡,以流光溢彩的彩灯编织千年文明的璀璨长卷。年初,通过自贡彩灯博物馆选拔,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在2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里,为逾千名游客讲述彩灯背后的非遗匠心与文化传承。最难忘怀的,是接待一位高度弱视游客的经历——面对绚烂夺目的彩灯,他却置身于朦胧之中。那一刻,我深知自己的讲解肩负着特殊使命,我牵着她的手触摸彩灯的纹理,用细腻的文字描绘色彩的层次、造型的精妙。当他轻轻抚摸着灯组上凹凸有致的雕花,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我深刻领悟到:每一盏彩灯都是文化的立体诗篇,每一次讲解都是跨越感官的心灵对话,而文旅融合,正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连接现代生活的桥梁。这段特殊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文化为纽带,传递温暖与力量的信念。
身为自贡中心店的一名普通员工,是文轩二十载光阴滋养了我。岗位平凡,我却深知,只要立足本职、发挥所长,便是为文轩事业添砖加瓦。点滴努力,亦能在时代浪潮中,汇成自己的浪花。
二十载岁月如歌,文轩情怀始终炽热如初,前行步履坚定未歇。从“文轩姐姐讲故事”的温馨,到“文旅推荐官”的探索,从线下推广的深耕到云端直播的开拓,我们步履不停,探索、创新、服务、融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我们将继续执笔,书写这份深植于心的文轩情怀。待到他日回首,愿能自豪地说:我们未曾辜负时代,亦未辜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