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魅力经久不衰,体现在它不断被现代人解读,散发出新鲜的光芒。近日,作家刘广迎的新著《西游略说》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继《说三国 论决策》《红楼心解》之后,刘广迎再度聚焦中国古典名著,以跨时代的视野重新解读《西游记》。他认为,这部经典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它从一个更高维的视角俯瞰人间,对读者理解人工智能、科技前景与多元宇宙等现代议题,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在刘广迎看来,与其他三大名著相比,《西游记》不仅文学价值卓越,更具备宏大的思想纬度和精神境界。“《红楼梦》文学造诣极高,而《西游记》的视野更为超越。它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常见的悲剧收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他表示,吴承恩虽未曾涉足现代科学,却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想象力,《西游记》中的诸多构想已远远超越了三维世界的限制,恰恰呼应了今天人类亟需突破认知边界、谋划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部正在实现的“科幻作品”
《西游略说》全书共分六章,包括《人非人》《物非物》《地非地》《事非事》《理非理》《神非神》。作者从人物、器物、地域、情节乃至理念等多个向度切入,借“非”字引导读者打破成见,重建对经典的现代理解。例如在《唐僧肉是个啥》一节中,刘广迎提出,“吃唐僧肉”实为凡人欲望的象征,执着于此便如迷失的“妖精”,其本质是对人性欲望的哲学反思。通过《西游略说》,读者得以多维度重访《西游记》:它既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也可被看作一部正在实现的“科幻作品”。书中“千里眼”“顺风耳”“天宫”等想象,如今已成科技现实;取经团队的组合模式,甚至为现代组织管理提供了深具启发性的案例。
重读经典是提出新问题
在新书中,他特别强调《西游记》中所蕴含的未来性与科幻意识,并借助其对人工智能等议题作了深刻类比。他指出,孙悟空从石中诞生,与AI作为“硅基生命”的起源具有符号层面的相通;而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多重考验,也像极了AI技术在伦理、价值观与社会整合中面临的挑战。“孙猴子可谓大自然的人工智能。《西游记》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超越局限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AI、多元宇宙、平行世界等概念时,保持谦卑与开阔,才是真正的智慧。”
此前已出版《唤醒:从人类、后人类到超人》等著作的刘广迎,长期关注人类文明演进与科技伦理问题。他擅于将传统文本与现代议题相衔接,形成独具一格的解读路径。有读者曾问他,为何在众多“西游”解读之后仍要再写一本?刘广迎回应:“重读经典,不是为了重复答案,而是为了提出新的问题。每一个答案都将引向新的追问——这正是智慧生命不断演进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