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正好,万物丰盈。9月16日,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诺奖得主莫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廖奔,《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中共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涛,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等宜宾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中国作协有关单位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尹鸿、柳建伟、孙立军、韩志君、宋方金等文艺界嘉宾出席颁奖活动。
为弘扬阳翰笙艺术精神,推动中国影视戏剧文学蓬勃发展,2019年《中国作家》杂志社与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共同发起设立“阳翰笙剧本奖”,由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赞助。该奖项专为影视剧本而设,旨在挖掘优秀剧本,扶持、奖掖优秀剧作家,为编剧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以期建立和引导原创剧本的良性生态,为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担负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影视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与昌盛。奖项设有最佳电影剧本奖、最佳电视剧剧本奖、最佳戏剧剧本奖和优秀剧本奖,并特别设置“最佳宜宾主题剧本奖”和“最佳五粮液主题剧本奖”,鼓励创作者扎根地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吴义勤致辞
吴义勤在致辞中说,阳翰笙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艺星空中闪耀的巨人——他是小说巨匠,是文艺理论的灯塔,是光影艺术的奠基者,是话剧舞台的革新家,更是新文化洪流中勇立潮头的先驱。作为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先锋之一,他为中国革命电影事业铺就了坚实的道路,功勋卓著。阳翰笙先生留下的精神与艺术的瑰宝,历经时光洗礼,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创作灵感。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剧本奖,正是为了赓续那份炽热的文艺血脉。这个奖项,不仅是铭记与传承阳翰笙艺术精神的一座丰碑,更是我们立足新征程,循着老一辈德艺双馨艺术家开创的方向,致力于发掘剧本原创力量、培育创作新锐、鼓励影视文学作品繁荣,从而推动中国影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之举。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的征集,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积极的创作参与。最终脱颖而出的获奖作品,无不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回荡着新时代的强音,是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完美融合的剧本佳作。他呼吁广大创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制作精良,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雷涛致辞
雷涛在致辞中表示,宜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首城·中国酒都·中华竹都”,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鲜明。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阳翰笙等革命先辈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前行。《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设立六年来,有效推动了优秀原创剧作和影视文学创作,本届获奖作品从多维度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蓬勃生机与坚实内核。该奖项的持续举办,将为中国影视戏剧的传承创新打下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四川文化繁荣注入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为宜宾加快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蓄积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共同谱写中国影视戏剧更加辉煌的乐章。
莫言现场分享
莫言在颁奖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剧本与小说写作之间自如转换的心得。他认为,剧本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同而相通的,好的小说里往往包含着话剧剧本、电影剧本和戏曲剧本的神韵和结构。对中国的小说家来说,创作剧本可以是轻松的、自如的,因为我们能够从古典小说的技法与脉络中找到剧本的写作方法。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发言
尹鸿与来宾交流了对电影发展的认识。他认为,当下的电影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电影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高潮往往与新科技的出现相关,新科技能为电影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在内容表达上,电影创作和生产应该继续面向现实,因为艺术的创作、创意,永远是在跟现实的不断交互当中产生新感觉、新故事、新表达。
李云雷介绍征文情况和评选过程
李云雷介绍了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的征文情况和评选过程。本届剧本奖自2022年7月起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电影、电视剧及戏剧剧本,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共征集剧作919部。征文剧本题材丰富、类型多元,聚焦时代现实与人民生活,多部作品专门书写宜宾历史文化、五粮液历史文化和企业建设等主题,展现出对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深入思考与艺术表达。李云雷提到,经过初评、复评与终评三轮严格遴选,最终评选出多个类别奖项共10部获奖作品。这些作品现实关注强烈、生活质感浓郁,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展现了中国精神与时代风貌,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
最佳电影剧本奖颁奖现场
最佳电影剧本获奖者张佑晨发表获奖感言
最佳电影剧本获奖者张佑晨说:“阳翰笙先生的作品始终关注社会现实,为人民发声。今天能获得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对我而言,不仅是巨大的鼓励,更是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用电影唤醒社会的良知。”她分享到,《本案与我无关》的灵感源自亲身经历的校园欺凌,她希望通过创作打破旁观者的沉默并致敬勇于挺身而出者。
最佳宜宾主题剧本奖颁奖现场
最佳宜宾主题剧本奖获奖者刘嫄发表获奖感言
最佳宜宾主题剧本奖获奖者刘嫄表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历史、文化与宜宾。她的作品《大国长安》以唐代由盛转衰为背景,以杜甫生平与38首唐诗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绵延,赞颂宜宾作为长江首城、抗战文化中心与五粮液故乡的独特地位。“今日之东楼,雄据三江,直耸云霄,可它的生命不在于树木瓦砾的堆砌,而是人们赋予它的文化价值。”
最佳电视剧剧本奖颁奖现场
最佳电视剧剧本获奖者代表王怀宇发表获奖感言
最佳电视剧剧本获奖者代表王怀宇在获奖感言中致敬所有为剧本提供帮助的科研人员、当地乡亲及编剧团队成员。获奖电视剧剧本《芬芳大地》改编自其同名长篇小说,以吉林人民治理盐碱地、实现山乡巨变的真实历程为背景,聚焦黑土地生态产业与粮食安全,传递拼搏精神和人民情怀。
最佳五粮液主题剧本奖颁奖现场
最佳五粮液主题剧本奖获奖者仇秀莉发表获奖感言
最佳五粮液主题剧本奖获奖者仇秀莉书写了香醇酒韵中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她的作品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两家青年投身抗日、家族坚守酿酒技艺的故事,融入两岸亲情元素,期盼未来能搬上银幕。
最佳戏剧剧本奖颁奖现场(代领)
优秀剧本奖颁奖现场
优秀剧本奖获奖者代表周大新发表获奖感言
优秀剧本奖获奖者代表周大新在获奖感言中亲切地将“医圣”张仲景称呼为“老乡”,并表示他的著作《伤寒论》今天仍然是学中医的大学生必读之书,将张仲景的人生历程以剧作形式呈现,既是对中医文化的有力传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推动。他期望通过这部作品,向先贤致敬,为时代添彩。
优秀剧本奖获奖者代表田水泉发表获奖感言
优秀剧本奖获奖者代表田水泉在感言中介绍,电影剧本《秘境·故人》已完成转化,于今年六月拍摄完成,目前正进行后期制作,期待未来与大家银幕相见。故事《秘境·故人》根据“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的真实事迹创作,讲述了他扎根边疆、秉持司法为民理念的动人故事。他感谢《中国作家》让《秘境·故人》以文字形式面世,也感谢评委对英模题材创作的鼓励。
授牌仪式现场
颁奖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国作家》宜宾·五粮液新时代创作实践点”授牌仪式,《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梁飞为五粮液股份公司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中国酿酒大师刘明授牌。
第四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征文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典礼最后,吴义勤、阎晶明、廖奔、雷涛、李云雷共同启动第四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征文活动。
(摄影:尹超)
附:
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获奖作品
最佳电影(含微电影)剧本奖:《本案与我无关》 编剧 张佑晨
授奖辞
旁观者的集体沉默,是社会良知的缺席。作者将悬疑叙事与灾难美学巧妙融合,把主人公夏加尔老师置身于“教室和公交车”两个空间的群体中,用文学的法槌,敲击旁观者集体良知麻痹症的外壳,呼唤正义的觉醒;用电影的眼睛,透视夏加尔老师心灵的内战,将一起校园欺凌上升至社会良知层面上探讨,以小喻大,叩问人心,对提升社会公德极具感染力和牵引力,有望成为引发大众热议的现象级电影。特授予张佑晨《本案与我无关》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最佳电影剧本奖。
最佳电视剧剧本奖:《芬芳大地》 编剧 王怀宇、王金弋、李德红
授奖辞
当全家人共进晚餐打开电视,观看《芬芳大地》的故事,不是谁知盘中餐,而是如何端牢十四亿中国人饭碗的问题。作者用心深耕黑土地,以稻穗为笔,在盐碱滩涂,书写东北农民新的创业史,将良心的稻种,播撒在千万观众的心田。文本中的人物如同稻田里鲜活蹦跳的青蛙,细节丰盈若稻花授粉般的微妙,剧本打破“经济脱贫即成功”的定式,突出了人心的觉醒,将个体命运升华为集体共情,开创乡村振兴题材的剧作新维度。特授予王怀宇、王金弋、李德红《芬芳大地》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最佳电视剧剧本奖。
最佳戏剧剧本奖:《家的年事》 编剧 毛贵民
授奖辞
全剧一个场景,一天时间,一个事件,用“三一律”的结构原则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演绎了一家人在大年三十发生的故事。编剧用“七个演员一个客厅,装下整个中国式的家庭”,突破家庭伦理剧的窠臼,塑造了魏明德这个航天人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怀。全剧渗透编剧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三姑娘魏茉莉饲养丹顶鹤的孤独感,理解父亲老年的孤独,令人共情泪下,生活是无字的剧本,剧本是有字的生活。《中国作家》以“阳翰笙”先生的名义授予毛贵民《家的年事》最佳戏剧剧本奖,旨在向全国推广,演出好的剧本,温暖每一个家庭。
最佳宜宾主题剧本奖获奖作品:《大国长安》 编剧 刘嫄
授奖辞
剧本聚焦杜甫跌宕一生,以其个人命运沉浮为棱镜,折射出盛唐气象和衰落的景象,巧妙运用诗史互证,以杜诗为魂,将历史风云、个人际遇与时代精神熔铸一炉。宜宾东楼、三江煮墨,当杜甫的酒杯和诗句融入长江,编剧请当代导游举起解说旗,打捞杜甫当年留在宜宾的诗篇,以历史与现代互印。剧本的场景转换奇妙,情感张力充沛,展示了厚重的宜宾文化,致敬中华文脉、礼赞诗魂不朽、彰显大国长安的精神底蕴,步杜甫脚印走向长江岸边的文明古城。特别授予刘嫄《大国长安》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最佳宜宾主题剧本奖。
最佳五粮液主题剧本奖:《酒巷庭雨》 编剧 仇秀莉
授奖辞
当“五粮液”进入故事,剧作如同酿酒,《酒巷庭雨》以烽火为曲、血泪为水,酿出一坛荡气回肠的民族秘方,郑家三代守护秘方如保护血脉,硝烟中窖藏的不只是酒曲,也是人性传承文明的浩然正气。香醇出自酝酿,急功近利不行,心态浮躁不得。作者行走宜宾的雨巷,体味酿造的哲学,构思人与景的诗情画意。阅读剧本感受到中国酒文化发酵着民族品牌的醇厚魅力,酿酒工艺升华为文化自信,情醉人心。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最佳五粮液主题剧本奖特别授予仇秀莉《酒巷庭雨》。
优秀剧本奖
电视剧剧本《成圣——张仲景》 编剧 周大新
授奖辞
剧本将张仲景的个人成长与中医理论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伤寒论》的创作背景展现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剧中融入大量中医诊疗细节,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增强了叙事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剧作通过任彦成的背叛与张仲景的坚守,构建了深刻的道德对立,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单一性,塑造了一个立体化的“医圣”形象。叙事以张仲景的成长为主线,穿插瘟疫救治、师徒传承、家族伦理等多重矛盾,形成宏大的历史格局。场景从南阳药铺到太守府、乡村疫区,时空跨度大,展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全景,具有史诗剧的潜质。
电影剧本《雕刻墓碑的人》 编剧 张飞
授奖辞
《雕刻墓碑的人》是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老秦的暮年生活,探讨了生死、孤独、传统与现代冲突等主题。剧本融合黑色幽默与悲悯情怀,展现了编剧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作品在主题深度、地域特色和人物塑造上均有突出表现。剧本以“死亡”为切入点,辐射老龄化、空巢孤独、城乡变迁、传统手艺消亡等社会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老秦的“求死”历程,反向叩问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结尾“黄河无名碑”的意象将主题升华至哲学高度,传递出“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故事电影感强烈,有悬念有危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电影剧本《水郎咏》 编剧 冯跃
授奖辞
在明代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田氏兄弟、佛郎机外国势力、朝廷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了家国情怀和情义道德,剧作有较强的戏剧性,人物性格较为鲜明。
戏剧剧本《衣魂》 编剧 孙仰芳
授奖辞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背景下,以红帮裁缝为素材,塑造了丁天宝、金凤、安琪儿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民族自强、文化自信的鲜明主题。戏剧结构较为完整,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电影剧本《秘境·故人》 编剧 田水泉
授奖辞
根据“时代楷模”原型,叙述了云南省沧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局长鲍卫忠长期扎根我国西南边陲“世界佤乡秘境沧源”的故事,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司法温度”和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特点。剧本人物塑造生动,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
第三届五粮液·《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评奖委员会名单
评委会主任
吴义勤 阎晶明
副主任
程绍武 张春林 肖浩
终评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兴东 尹 鸿 吴义勤 张 宏
陈 丽 周建东 赵 华 皇甫宜川
饶曙光 阎晶明 程绍武 焦宏奋
复评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向 阳 杨占坤 汪海林 宋方金
张 驰 陈 丽 林丽宁 赵 华
高小立
初评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陈学一 钟艺璇 梁 莹 覃皓珺
慢 三 《中国作家》影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