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著名作家王火迎来103岁生日。忆当年峥嵘岁月,他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最后,还特别通过镜头对因为出差未能到场的川观新闻记者肖姗姗深情寄语:“姗姗,你记得我吗?你不会忘掉我的,你身体怎么样?常常想念你,你回到成都来,到我这来玩。川报对你很好的,要好好在川报工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亲历烽火岁月的老者,王火的记忆里藏着诸多与时代共振的故事。
1946年,尚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大三的王火,以特派记者身份奔赴南京,采访日本战犯的审判过程。他用笔名“王公亮”在《大公报》《时事新报》发表《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受审详记》等重磅报道,是国内首批记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遭遇与战犯审判的记者之一。
这份对历史的责任感,更延伸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即便因见义勇为导致眼疾,他仍锲而不舍,重新写就一百六十余万字的长篇三部曲《战争和人》。这部记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史诗之作,最终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我写战争,但我对战争深恶痛绝!”他的话语里,藏着对和平的珍视,也彰显着“以笔为枪”的担当。1995年,中国作协为他颁发“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纪念牌,正是对这份担当的最好注解。
作为优秀编辑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王火曾为文教工作与出版事业倾注大量心血。而“王火”这个笔名,自新中国成立时取用便承载着特殊意义——源自高尔基“用火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名言,既是他投身创作的宣言,也象征着他对革命的赤诚信念、对写作的一腔热爱,以及对人间真善美的坚守。2014年,他将四千多件手稿、信札、字画等珍贵文献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些资料不仅是他个人生涯的记录,更是时代与历史的鲜活见证。
如今,103岁的王火依然以赤诚之心回望历史、凝视当下。他用一生证明,生命之“火”可以跨越世纪,既照亮过去的英雄传奇,也温暖着当下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