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以年轻化、大众化、数字化的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四川造”微短剧呈异军突起式趋势,以独有的题材、语言、地域符号等维度,完成其有意义的价值传达,掀起一阵现象级的创新风潮。
题材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自2023年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走红后,四川作为中华文化产业输出的重要地区,相继推出一批聚焦中华文化、非遗传承的优质作品。
《川西奇遇记》以外国女孩爱丽丝的视角,走进川西坝子,在与外婆的温情相处下,使观众感受到跨国界、跨时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云朵之恋》以灾后重建的北川新貌为背景,主人公艾莉开启探寻羌族民俗文化之旅,融合羌族刺绣、苔子茶等非遗与当代情感叙事。“短剧+文旅”的叙事手法,不仅推动了北川的旅游经济,更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坚守。无论是《川西奇遇记》还是《云朵之恋》,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叙事中焕发新活力。
“四川造”微短剧在保持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更是紧跟时代潮流和科技发展浪潮,突破单一传统叙事模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是以年轻人的视角,展开诸葛青青与《出师表》手稿所变的“字灵”之间的故事。该剧通过“穿越+职场”的设定,契合“Z世代”的职场规则,通过爱情故事,讲述诸葛亮对巴蜀地区的贡献与付出,旨在展现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魅力与历史内核。剧中除有实景拍摄外,还通过AI技术还原诸多历史场景。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模式,推动了微短剧年轻化、科技化的创新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四川造”微短剧的蓬勃发展,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这些剧作扎根地域文化,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题材上,传统与现代碰撞,将历史、文化转换成生动故事,实现“剧—城—文化”的三层结构。科技的发展打破时空壁垒,AI场景构建,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不仅解决了历史场景重现的难题,更通过创新性交互的模式吸引大批年轻受众。
这种融合创新的模式,让文化不再是说教的工具,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碰撞,使“四川造”微短剧的题材内容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方言叙事:地域文化的感染力与符号表达
语言是艺术作品中的根基,中国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魅力。微短剧运用方言叙事,创作者以此形成系统性的创作思维。四川话在方言中极具代表力和感染力,辨识度高,在“四川造”微短剧中加入四川方言,不仅强化了地域文化历史的构建,还通过幽默有趣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
微短剧《我的发小是花花》就融入大量四川方言。该剧取景于大熊猫国家生态旅游环线重要节点雅安邓池沟,以川渝方言提升内容的真实感。晓得(知道)、安逸(舒服/满意)、雄起(加油)、摆龙门阵(聊天)等极具特色的词汇,不仅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还让观众可以清晰感知人物的生活背景。
方言叙事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安逸”等词汇的表达不单单是传递词语的表意,更是将四川人知足常乐的精神哲学展现在大家面前。方言词汇运用的目的是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微短剧因此完成其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型升级。
除方言叙事外,“四川造”微短剧中符号化的元素运用,同样饱含生活智慧与文化底蕴。自然景观、建筑风貌、饮食文化、民间技艺等符号,在微短剧中构建起鲜活的地域文化景观。前面所说的微短剧,都蕴藏了不同的元素。
《我的发小是花花》中最突出的是自然符号,大熊猫生活的地域不仅是故事展开的背景,更是将“天人和一”的川蜀生态观呈现在观众眼前。剧中反复出现的竹海、火锅、盖碗茶等具有四川特色的意象,使该部作品形成完整系统的视觉符号。
《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通过匠艺符号与江湖叙事结合,打造了一个充满巴蜀智慧的手工业江湖。蜀绣、漆器、竹编、银花丝等非遗技艺不仅是角色谋生的手艺,更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元素。
“四川造”微短剧通过符号的现代化表达,使地域文化向情感载体转化,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的逐渐聚合,不仅推动了“四川造”微短剧的发展,也使观众完成浅层认知到深度共鸣的跃迁。
“四川造”微短剧之所以能在众多微短剧中崭露头角,不仅在于题材的创新与方言叙事,更在于它构建了属于自己独特而完整的文化表达系统,实现了文化深度到市场深度的平衡。
作者简介:吴道天,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